忍者ブログ
| Home | About | 诗词理论 | 诗词集 | 诗词趣话 | 词评 | 其他 | 戏曲 | Other |
[48]  [47]  [46]  [45]  [44]  [43]  [42]  [39]  [38]  [37]  [36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1、起承转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 释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②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出 处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示 例 老舍《骆驼祥子》:“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的痕迹。”   近义词 承上启下
  ●补充“起承转合”在音乐学科领域里的概念

  【起承转合】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

⑴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⑵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⑶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⑷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2、起承转合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解释】: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出自】:清·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示例】:然而不得已,也只好~,上台去说几句。 ◎鲁迅《而已集·通信》【近义词】:承上启下【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1.introduction, elucidation of the theme, transition to another viewpoint and summing up; the four steps in the composition of an essay

3、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若一味死守结构,必至平淡无奇,而难成佳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话】 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 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然则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 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是知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 沈滞呆板之境也。

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迭有专论,今举其要者述之。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夫 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分作两股,以发其意 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 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 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 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 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 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律 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又称颈联。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也。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 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之【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又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之扩转法。结 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 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 剡溪归櫂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 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 可见其人终无成也”。

【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 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 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题 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 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 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

诗之起承转合章 法,古今体本无殊异。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 无以得工。故今体诗不若古诗之高远浑厚。而【诗法家数】又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 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 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以下再摘数则历来各家之论章法,藉供参考。

历代诗家之论章法
李东阳【麓堂诗话】云:“律诗起承转合, 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 可以强致也。人但知律诗起结之难,而不知转语之难,第五、第七句尤宜着力。如许浑诗,前联是景,后联又说,殊乏意致耳”!

又沈德潜之【说诗晬 话】云:“唐玄宗‘剑阁横云峻’一篇,王右丞‘风劲角弓鸣’一篇,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而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王右丞‘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分顶上二语,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跳虎卧之笔,此 皆天然入妙,未易追摩也”。读者可分别参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亦云:“七律之妙,在讲章法与句法。句法不成,则随手砌凑,软弱平缓,神不 旺,气不壮,无雄奇杰特;章法不成,则率漫复乱,无先后、起结、衔承、次第、深浅、开合、细大、远近、虚实之分。令人对之惛昧,不得爽豁”。又云:“章法 需一气呵成,开合动荡,首尾一线贯注方妙”。

杨万里【诚斋诗话】云:“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如老杜九 日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属对,又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将短发还 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做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 此,笔力多衰。于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然结亦微弱;“玉露凋伤”、“老去悲秋”,首尾匀称,而斤两不足;“昆明池水”,秾丽沉切,惜多平调,金石之声微乖耳!然竟当于四章求之”。

以下再引数首为例: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连汉苑,

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织锦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起联擒题,开门见山。第一句写春,第二句写思。三、四句一写少妇所在,一写征夫所在,乃承上二句之春思而补益之。五、六句别转一层,藉窦滔之妻苏蕙织锦成文之事,以抒远别之幽怨。末二句望征夫早日凯旋,收合题旨,章法严明。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起 联点题,先闻其声,后叙其事,笔势轩昂,力举千钧。次联承写猎字,草枯则猎物难藏,愈使鹰眼迅疾,雪尽则纵辔无碍,愈显马蹄之轻快。一疾见鹰之勇,一轻见 马之骏,炼字极见功力。新丰市,细柳营,在长安附近,相距数十里,用忽过、还归以形容出将军猎后轻骑矫健,回顾射鵰之处,千里寂寥,暮云横亘。有余味,有 气概。然起联如顺叙,则成平凡矣。

前贤谓七律之章法井然,字法、句法、对法,俱臻佳妙,声律又谐和者,佥以李澄【奉和圣制从蓬莱宫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及李颀【送魏万之京】为最严密。于今介绍如下: 别馆春还淑气催,三宫路转凤凰台;云飞北阁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御柳遥随天仗发,林花不待晓风吹; 已知圣制深无限,更喜年芳入睿才。此诗首联一写蓬莱,二写兴庆,两意分立。三四写雨中春望,正名对,上远下近,上四下三。五六美圣制,正名对,上实下虚,上二下五。本联为烘托,言圣制一出,御柳尽发,林花齐放。第七句则作一折笔,末句结以睿才,补缴圣制题意,全篇严整。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此诗起联一写送别,二写时序,一意相承。三、四流水对,上二下五,三句极言秋之不堪,承第二句,四顶第一句,仍按正题。五、六同类对,上四下三,五句言一年又将近矣,六句言日又将暮,感岁月之不我与。结处勉以勿留连行乐,意深词远,安祥和雅,又不徒章法之胜也。

又绝诗之章法,大都以第三句为转,而第四句结之。然如李白之【苏台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壮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此所谓三一格之写法,乃是于第四句转而带结,并引出怀古之题意,亦属一例也。 以上所述为一首诗中之起承转合,然如一题而作十首,其次序亦有大局之起承转合,使十首贯串如一首。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一首有一首之章法,一题数首又合数首为章法,有起、有结、有伦序、有照应,若阙一不得,增一不得乃见体裁。后人一题至十数章,甚或二三十章,然彼此互犯,虽构多篇,索其旨归,一章可尽,不如割爱之为愈已”。读者宜细味之。 此 外,清顾龙振于【学诗指南】有云:“起句之叙法共有十五:实叙、状景、问答、颂扬、吊古、伤今、怀愁、感叹、时序、直入、引端、虚发、联句、反题故事、顺 题故事等。而结句之用法有十七:劝戒、祝颂、自感、自爱、含情不尽、相思、寓意、欣欢、景慕、余意无穷、故事、激烈、期约、怀感联对、回顾、缴收”等。读 者多读前人作品而详参之,自能得其奥旨,所谓读千赋而能赋,非毫端所能尽述也。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
name
title
color
mail
URL
comment
password   Vodafone絵文字 i-mode絵文字 Ezweb絵文字
プロフィール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Powered by Ninja Blog Template by CHELLCY / 忍者ブログ /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