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 Home | About | 诗词理论 | 诗词集 | 诗词趣话 | 词评 | 其他 | 戏曲 | Other |
[57]  [56]  [55]  [54]  [53]  [52]  [51]  [49]  [48]  [47]  [46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那么合掌在诗词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宋人蔡宽夫在《诗话》中说“上下多出一意”谓之合掌。王力在所著《诗词格律》(45页,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中说:“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中说:“合掌,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上述这些定义,都明确告诉我们:所谓合掌,就是对仗一联中对应词语在词义上没有什么变化,像左右手合在一起,造成内容重复,这是应当避免的。然而,从宋代起,特别是到了明清,合掌的含义,从一联扩大到两联,从一联的词义扩大到两联词性、结构和节奏句型等,清规戒律越来越多,“中两联对仗上的要求更趋严格,甚至中两联每句后三字都要两两结构不相同(但每联结构却要一致)。”(《古代汉语知识辞典·诗词典律》324页,2007年6月第1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这里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究竟有哪些东西被认为是合掌。笔者综合梳理有关资料,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例一、唐王藉《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诗中两句都以声衬“静”,“噪”对“鸣”、“逾静”对“更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例二、明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说:“(唐人)郎士元诗起句云:‘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合掌可笑。”为什么可笑?因为“不可听”与“岂堪闻”句意相近。

例三、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宋人)耿湋《赠山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而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朝”与“昼”都是实词,词义相同。

例四、《红楼梦》第76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中,黛玉出句“犯斗邀牛女”(进入北斗星座邀请织女),湘云对道“乘槎访帝孙”(乘着仙筏去拜访天帝的孙女)。黛玉听后说:“对句不好,合掌。”为什么说合掌呢?因为牛女就是织女,而“织女,天帝孙也。”(《汉书·天文志》)牛女与帝孙是一个意思,所以黛玉说“合掌”。

例五、今人徐先生在贺湖北诗词学会成立的七律中,其颔联曰:

继往开来鸣玉振,

承前启后响金声。

对仗句中的“继往开来”与“承前启后”近义。

以上诸例句意犯复,符合合掌的定义,应视为犯了合掌的毛病。

但如果是同义或近义的虚词相对,算不算合掌呢?如杜甫的《客至》颔联: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缘”与“为”是同义词,王力先生在评论这一联时认为:“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王力著《诗词格律》第45页)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杜甫的七律《小寒食舟中作》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中的“如”和“似”也不应视为合掌。

左成文先生解释这两句的意思是:“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唐诗鉴赏辞典》第599页)显然,“如”和“似”在这里是当作动词来使用的,意思是“像”,虽然它们是实词,但“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笔者认为王力先生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解除了对这一千古名句合掌的误解,也为学写诗词的今人解除了思想束缚。

又如著名诗人林从龙在《纪念秦观编管横州八九○周年》诗中也将“似”与“如”相对仗:“情寄新章柔似水,愁牵微雨细如丝。“

二、四言一法

四言一法,是明代后七子之一王世祯的胞弟王世懋提出来的。他认为中间两联的后三字,若两两结构一致,句型节奏一样就是四言一法,就是合掌。他以唐代岑参的七律《奉和相公发昌益》中两联为例: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云旌。

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评论此诗说:“岑嘉州(参)‘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今用之能无受人揶揄?”揶揄,嘲笑的意思。为什么要嘲笑呢?他认为那四个短语(后三字)的结构都是主—谓—宾,句型节奏都是前一言,后二言,犯了所谓四言一法的毛病。这里笔者要特别说明的是岑诗“今本中二联后三字结构不同(如上述)……,看来,今本此诗盖明清代文人所改。”(向熹主编《古代汉语知识辞典》323-324页,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如果我们按王世懋的四言一法去审视古今诗作,将会使许多古今名人名诗带上合掌的毛病,如:

例一、杜甫的《旅夜书怀》中间两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此诗中间两联后三字虽然结构不同(颔联后三字为主谓结构,颈联后三字为偏正结构。“文章著”是因文章而著名的意思,“文章”是原因状语,“老病休”是因老病而罢官的意思,“老病”也是原因状语。)但是,这两联后三字的节奏型式没有变化,都是前两言,后一言。为“2-1”句式。

例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是描摹西湖胜景的名作,但若按四言一法衡量,诗中的“争暖树”、“啄春泥”、“迷人眼”、“没马蹄”全是动宾结构,而且句型节奏没有变化,都是前一言、后二言,为“1-2”句式。

例三、毛泽东的《登庐山》中间两联: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诗中的“看世界”、“洒江天”、“浮黄鹤”、“起白烟”全是动宾结构,句型节奏也都是前一言,后二言,为“1-2”句式。

例四、林从龙的《离会》(1982.3)中间两联:

曲江怀胜事,雁塔赋新篇。

泾渭同疏凿,幽微任探研。

此诗中的中两联后三字虽然结构不同,但也都是“1-2”节奏,句型没有变化,而且在四句开头都是名词性词组。

例五、星汉的《伊梨拜林则徐塑像,步邓世广吟兄韵》中间两联是:

臣罪但知酬百姓,皇恩只许住三年。

北京尘起遮红日,西域鹰飞搏碧天。

诗中的“酬百姓”、“遮红日”、“搏碧天”都是动宾结构,“住三年”是动补结构。但此四个短语的节奏句型都是“1-2”没有变化。

三、中两联的整个句子组成与句型相同

例一、南宋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中两联: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

诗中的“山城”与“古渡”,“曲渚”与“修林”都是名词性词组,是偏正结构。另外,中两联四句都是主—谓—宾结构,句子的组成情况一样,句型节奏也都是“2-1-2”,两联没有变化。

例二、唐人高适七律《送杜少府贬峡中王少甫贬长沙》中两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上评论此诗时说,中间两联“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四地名指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意思是此诗犯了同类连叠的毛病,把四地名用在每句诗的开头,词性相同,没有变化。

例三、由此,我们联想到了毛泽东《长征》诗中间两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中,两联的开头也连用了四个地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词性相同。若按沈德潜的说法,岂不属于合掌?

四、门类重复

如:李商隐诗《马嵬》的中间两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清代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说:“此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为什么说犯复?是因为颔联的“虎”“鸡”是走兽门类,颈联的“马”“牛”也是走兽门类,虎与鸡相对,马与牛相对。

综上所述,所谓合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下句同义或近义,二是四言一法,三是两联的句子组成和句型节奏类同,四是门类重复。笔者认为,除了第一点可取外,其余三点都是苛求。如果每首律诗都要用所谓四言一法等尺度去创作、去评价,那就必然会造成对一些优秀诗作阅读、鉴赏上的尴尬和写作上的困难。

第一,包括杜甫、毛泽东在内的许多古今名人的千古绝唱,都要被打入合掌的行列。

第二,把诗词创作引入“纤巧”的歧途。王力先生说:“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诗词格律》第45页)。“总的来说,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纤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4册)第1538页,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第35次印刷)。事实确如王力先生所言,从宋开始到明清几代,关于对仗的要求越来越限定严格,形式的讲究到了苛刻的程度,而诗的风格反而卑下,艺术水平反不如前。笔者认为,写诗要讲格律规范,要讲形式,但过于教条刻板到形式主义就不好了,一首好诗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形式。这对当代写诗、论诗的人们实在是个应当吸取的严重教训。

第三,如果将四言一法或两联词语结构相同、句型节奏相同等等视为合掌,那会给学诗者设下重重障碍,使人望诗生畏,既不敢学诗,也不敢写诗,哪还谈得上什么诗词的普及?因此,笔者认为不要把王世懋、谢榛、沈德潜等人的个别诗话当作写诗、评诗的清规戒律。只要一联对仗句中,上下句意义不重复、不相近,并避免同义词相对,就是避免了合掌,这也是诗界所公认的。

纵观格律诗的发展史,自唐至今的名家,他们并不斤斤计较于个别词语的严格对仗和所谓的四言一法,因为诗歌的对仗,贵在巧妙工稳,自由地表达文思,抒发感情。以自然能工为佳,若字字拘泥,就会板滞晦涩,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

****************************************************

(一)
有一种避忌,叫做合掌。“王力近体诗格律学”中写道: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形是罕见的。我们也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但是,近似合掌的例子则是有的,那就是《文心雕龙》所谓“正对”。《文心雕龙》说:“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既然被否定,合掌更该被否定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正对者,事异义同,既被否定;合掌者,诗文对偶意义相同,更该否定。并着重指出,合掌是因为使用了同义词。由於无法找到完全合掌的例子,借‘正对’佐以说明。”我们必须注意到,王力先生并没有否定部分使用同义词,因为它不一定会使句义合掌,也不一定会形成正对。请看下面对偶句的语言事实。



某人撰韩信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死”与“存亡”为同义词。



毛泽东《冬云》颈联:独有英雄逐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与“豪杰”是同义词。



以上两联出句和对句的意义不同,既不合掌,也不是正对。由此可见禁止部分使用同义词作对仗是没有道理的。笔者更不能同意“狭义合掌论”(见中华诗词2004年8期《律诗要精于对仗》)和“部分合掌论”(见《对联写作指导》一书)。这两种论点的共同之处是,他们认为在对仗中不能使用两个意义相同的词,否则就犯了狭义(部分)合掌。



两位作者都指出“英雄”与“豪杰”相对,犯了狭义(部分)合掌毛病。其中一位作者特别指出毛泽东《冬云》颈联犯了“合掌”,这就更应该公平、公正地在理论上予以廓清。事实上《冬云》颈联是一句递进复句,这类复句的语法特点是,使用了关联词“更”;语义特点是,后面的分句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递进”与“合掌”是两个不同的语法概念。诗人毛泽东选用层递修辞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把一句递进复句造成一副工整的流水对,是今人写作的楷模。欠缺语法知识者自然领会不到此联的意义。以臆见作判断,无视对偶句的语言事实,并生造出一个“狭义”(部分)合掌的概念来,给人一种有理论依据的假像。



汉语的语法基础理论告诉我们:“语素、词、词组(短词)、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有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因而部分使用同义词不会造成句义合掌或形成正对。把在句子基础上定义的合掌概念移植到词和词组上是不能存活的。狭义(部分)合掌论是生造出来,它的存在对格律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是有害的。但是,它已流行很广了。



提出狭义(部分)合掌论的学者,如果仍然认为你们的观点是可以坚持的,那么请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以便大家学习和研究。这是治学严谨所必需的。


在《纠正关于对偶句的一个流行错误》一文中,我明确的提出这样一条公理:“汉语是世界上发育健全的语种之一。律诗和楹联在发育上是与用汉语表达的其它文学形式同步发育和发展的。”无论是专家或学者把它研究成一个“七音不全”的畸形儿,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既不合乎格律文学的语言事实,也违反语法基本理论。纠正这种倾向,是向人民负责。再谈我对
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诗(联)的语法观。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发育健全的语种之一。使用汉语的诗(联)从语法角度来看应是健全的。我认为诗(联)这种文学形式和散文一样,作者在造句时是充分自由的,只有难度上的差别,不会在用词和句型的选择上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限制性规定,否则会造成畸形发展,更不可成为封建社会入仕的敲门砖。何况古代并无语法这一专门学科。因此我们在用现代(包括王力语法时代)的语法观对诗(联)进行限制性规定时,必须慎重。既不能产生对古人作品的曲解,也不能影响诗(联)的发展,更不能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把诗(联)变成了“畸形文学”。我是二00二年秋进入桂林老年大学诗词班进行系统学习的,在学习中很快发现诗(联)教材中语法问题有严重的理论错误和低级的语法错误,使自己认为学不下去,这才买来语法书,边学习边研究。正是这样使我失去了创作的时间,至今写作水平很低,当然也是一种无奈,因为我实在放不下语法了。

《合掌》是一个语法问题,王力定义为: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使用同义词相对。王力先生惜字如金,对于定义没有更多的解释。何许是因为他那个年代的读者的国文水平比今人高的缘故,因此使我们吃不透“合掌”的判定标准。

《合掌》是新作者容易犯的毛病,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判定《合掌》是选择“句义”还是选择“词”为参照物。我认为应该选择“句义”是否相同,而不是限制同义词的使用。前文我己证明,部分使用同义词并不可能造成诗文对偶意义相同,同一个主语完全可以说两件事;就是主语与宾语相同因述语不同句义也不会相同。试想汉语造句时两句话中使用了一个或二个同义词就句义相同了,那不成了动物的“语言”了,谈何健全?我再重复我在前文中的一段话:“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绕,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

提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这类理论的专家和学者如果我说得不错的话,他们是将定义在句子基础上的概念移植到词和词组上,这是绝不能成活的。如果他们坚持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是正确的,他们必须给这些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让大家研究。

在诗联中认定同义词有超出同义词词典规定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某人撰韩信联)“生死”与“存亡”是同义词,这与词典相同。

二,淑女诗长在,夫人法尚存。(王维《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在词典里“淑女”与“夫人”不是 同义词,但在诗句中,它们实实在在是同义词,这两句诗是说“樊氏的诗长在,樊氏的法尚存”,上、下联句义完全不同,说的虽是同一人,但是两件事。

三,美玉无瑕珍蕴色,昆山琢石喜逢缘。(笔者为某玉店撰联)“玉”与“石”在生活中是两样东西,在联语中的的确确是同义词,被认为异位合掌,但句义完全不同。

四,大棚长年绿,温室四季青。(选自《对联写作指导》尹贤著)这是一副合掌联,句义完全相同。但无论在生产和科研中“大棚”和“温室”绝对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物。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以所谓同义词来判定合掌是靠不住的,例四不因“大棚”和“温室”是两种不同建筑物而且可能建在不同的地方,而否定联语合掌。例一并不因“生死”与“存亡”是同义词而认为是合掌。例二不能因“淑女”和“夫人”在词典中不是同义词而否定它们在联语中同义。例三“玉”与“石”在联中的确同义,但上、下联句义完全不同。

这里必须有重提毛泽东《冬云》联的必要。必须表明我在前文并非因毛泽东的政治地位而使用另外的尺规,并不因尹贤,陈中寅两先生批评了《冬云》联,我说了过头话,我只就《合掌》理论进行学术探讨。我否定的是他们的学术观点,希望他们就自己著书立说的概念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让大家研究,我的意见是公平的,是向人民负责。因为按他们的理论既会曲解前人(包括毛泽东)的作品,也会误导后学者。对格律文学的发展是有害的。前文的帖子中,有人认为我是学者,受过高等教肓。谢谢高看。我在邮电局做了三十余年工人直至退休,从未与文学打过交道。我最遗憾地是未能上大学。

先重表我的看法,毛泽东《冬云》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是一句递进复句,这类复句的语法特点是,使用了关联词“更”;语义特点是,后面的分句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递进”与“合掌”是两个不同的语法概念。毛泽东选用的是层层递进的修辞方法。我同意前文发表后,诗友发帖中的部分看法,“英雄”与“豪杰”是同义词,“虎豹”与“熊罴”在诗句中也是同义词。但是,由于述语“驱”与“怕”不是同义词,也不是近义词,这副联说的是两件事,汉语如果把“驱虎”与“怕虎”当成一回事,还是健全的语言吗?假若一个外国留学生,如此问他们的导师,又假定导师是尹、陈中的任何一位,不知他们如何回答?笔者从一个诗盲进入律(联)界做学生,到写出文章,为了发表,自学电脑。在学术上只为三点,(1)使后学者少走弯路。(2)使久学者长考。(3)使专家、学者能重新省视自己著作,在有能力的情况,收回自己的观点。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只有善于发现缺点,勇于改正缺点的是先进。就算我的理论百分之百的正确,我还是一个学生,教授们也不会因在学术上有缺点而不是教授,因为我们之间的国文水平实在相差甚远。因此我登陆网站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诗(联)友请教,恳请学者、专家指导。我在这里还想提醒语法专家,诗(联)专家,如果你们现在还不研究诗(联)语法,将是一种遗憾。作为诗(联)的群众组织也该到了要有作为的时候了。

本文除在学术上继续阐明我的观点外,也算是一次身份正式亮相,以解诗友之疑惑。我希望听到不同意见,以便修正和丰富的看法。三谈我对合掌的认识

(三)
前面二篇文章我着重谈了四个问题。(1),合掌的定义是什么?(2),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有定义吗?(3),从对偶句的语言事实举例证明部分使用同义词不会合掌并结予语法证明。(4)诗文中的同义词有超出同义词词典定义的可能。下面在理论上再深入谈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诗文中的同义词有超过同义词词典定义的可能。这是因汉语修辞方法中有一种借代修辞格会产生很多同义词。如(1),特征借代:纨绔代富贵子弟。(2),部分代全体:鳍代鱼。(3)以处所代事物:闺阁代美女。

(4),以器物代事物:天平代执法。(5)专名代普通名:西施代美女。(6)以普通名代专名:淑女代樊氏,夫人代樊氏(见前文例)(6)以形容词代名词:峥嵘代山石。(7)以颜色字代名词:绿肥红瘦代叶肥花瘦。等等。文学作品里使用借代修辞格的句子,俯拾即是,在造对偶句时,作者为了避重字又要对同一事物进行正、反或侧面描写时,他们往往选择借代修辞格,这是很正常的创作方法,绝不会造成句义相同,我们在造对偶句时,没有理由排斥这种方法。

(二)严格的说合掌的王力定义是:“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指的是合掌产生的原因。现在问题是专家们的意见,一见到同义词相对,就叫合掌,为归避句义相同这一问题,臆造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概念来。我们现在来讨论这样一个命题:“使用同义词会造成诗文对偶意义相同。”要证明这一名题正确,必须证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同时成立。首先,充分条件(如果有甲必有乙,则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就不成立。因为部分使用同义词时,不会造成诗文对偶意义相同。再看必要条件(如果无甲必无乙,则甲是乙的必要条件)是否成立,这一命题是成立。如果两句话中无一字同义,句义肯定不同,否则汉语的健全将受质疑。当然事异义同还是有的,那已是正对为劣的事了。综上所述这一命题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不能全部成立,该命题不能成立。

合掌的定义和判定标准如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就更错了。

必须充分认识到,所谓对仗的范畴,差不多也就是名词的范畴。古人把名词分为若干类,类中又分门。同门相对为工对;邻门相对为邻对;名词对名词(必须要求到组词成分的语法性质也相同),动词对动词(甚或对形容词)为宽对。超越宽对的对仗被王力先生称为词性不甚合者(另文论述这一问题)。今日方家认为不宜求工,否则容易近意,乃至合掌。这里说的合掌如果指的是未经定义的所谓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尹、陈两位先生的著作就是这样)那就错了。对事物(实际是名词及代名词)描写只要是按不同观察面(正面,反面、侧面等)造句,使用正确的修辞方法。即便使用了一个或者两个同义词也不会合掌的(指句义相同)。古代的诗人们决不会愚笨到制定的规则会妨碍到自己造句自由的成度,恐怕是今人的思维有认识不到的地方。产生近意和合掌从外表看是使用了同义词,从本质来看是对事物的观察面雷同。如“温室长年绿,大棚四季青。”前文己说道,这是一副合掌联。假如某农户房侧是他家的温室,地头是他家的大棚。“温室”与“大棚”是指两处不同用处地

方,“青”与“绿”又是不同的颜色,由于此联同时选择“作物长势良好”的观察面,造成合掌。如果对“温室”选择科研的观察面,“大棚”选择丰收的观察面,适当选择词汇,就不会合掌了(句义不同)。如:“大棚四季有商客,温室长年聚秀才。”一家农户如能达到如此情况,可以说是理想境界了。再看某人改云南竹明园对联(中国楹联报2005.5.6)“佳肴欣招南北客,美味喜引东西人”改为“佳肴喜引东西客,美味欣招南北人。”平仄虽然调整好了,但改与不改都是合掌联(句义相同)。因为原作者与改联者都选择“菜好客多”为描写面。如果一联写竹明园之景,一年写菜肴决不会合掌,笔者未到过竹明园,不敢妄改,欢迎联家改联。



**********************************************************************

一 、造成合掌的三种情况:
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写律诗合掌是乃作诗之大忌。我们在写律诗时,往往会犯了合掌的毛病。常见的合掌有如下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还有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合掌。“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旧城残”合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合掌。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二、举例分析合掌原因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二句,一般应当内容不同或者相反,如果上下二句意思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或者对仗的方式相同,或者用了同义的实词,都称之为“合掌”。
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加以讨论。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王藉。
王藉在《若耶溪》诗中两句都以描写声音的字来衬托“安静”的诗境,其中“噪”对“鸣”、“逾静”对“更幽”,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视为合掌。
(2)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唐.郎士元
诗句中上下句的后三个字“不可听”与“岂堪闻”句意相近,所以也是合掌。
(3)“蚕屋朝寒闭,田家昼而闲。”宋人.耿湋。
耿湋《赠山家翁》此写出村居景象,“朝”、“昼”都是实词,都是表示白天的意思,词义相同,所以合掌。
(4)“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林黛玉、史湘云
红楼梦中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诗句,为什么说合掌呢?因为牛女就是织女,而“织女,天帝孙也。”牛女与帝孙是一个人的意思,所以这个诗句合掌了。
(5)“继往开来鸣玉振,承前启后响金声”。
今人徐先生在贺湖北诗词学会成立的七律。这一联对仗句中的“继往开来”与“承前启后”是近义词,所以视为合掌。
以上五个例句,上下句的意思重复,符合合掌的定义,应视为犯了合掌的毛病。

三、再举几个不算合掌的例子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杜诗《客至》中“缘”与“为”是同义词,王力先生在评论这一联时认为:“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合掌
(2)“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
杜甫的七律《小寒食舟中作》颔联中的“如”和“似”是同义词,也不应视为合掌。虽然,“如”和“似”在这里是当作动词来使用的,意思是“像”,但在一首诗中,上下二句意思相差甚远,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没有给读者形成重复的感觉,不算合掌。
(3)“情寄新章柔似水,愁牵微雨细如丝”。林从龙。
著名诗人林从龙在《纪念秦观编管横州八九○周年》诗中“情寄新章柔似水,愁牵微雨细如丝。”也将“似”与“如”相对仗。这种情况与杜甫的七律《小寒食舟中作》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中的“如”和“似”相似,但两句的意思极为相近,所以应视为合掌。
(4)“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元,萨天锡。
萨天锡诗《送欣笑隐住龙翔寺》云:“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按说是合掌的句子,但,虞伯生见之,谓曰:“诗固好,但‘闻’、‘听’字意重。”萨以事至临川谒虞,语及前诗,伯生曰:“此易事。唐人诗有云“林下老僧来看雨”。宜改作“地湿厌看天竺雨”,音调更差胜。”萨叹服,拜为“一字师。”原诗是合掌的,改了一字,避免了合掌。
(5)“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是毛泽东七律《冬云》里的颈联,英雄和豪杰是同义名词,虎豹和熊罴是近义名词,同时这一联的上下句意思很接近,很多文章都视为合掌。但是,由于下句是反对,不符合合掌的条件,所以笔者认为这一联不是合掌的。

合掌,就是对仗一联中上下句对应词语在词义上没有什么变化,像左右手合在一起,造成内容重复,是律诗中的大忌,这是应当避免的。在唐朝还不算太严格。然而,从宋代起,特别是到了明清就更严格起来,合掌的含义,从一联扩大到两联,从一联的词义扩大到两联词性、结构和节奏句型等,清规戒律越来越多,中两联对仗上的要求更趋苛刻,甚至中两联每句后三字都要求句式不能相同,否则就是颈联和颔联合掌了。到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依然还有不少,自然也引起了诗友们对合掌认识上的混乱。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
name
title
color
mail
URL
comment
password   Vodafone絵文字 i-mode絵文字 Ezweb絵文字
プロフィール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Powered by Ninja Blog Template by CHELLCY / 忍者ブログ /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