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 Home | About | 诗词理论 | 诗词集 | 诗词趣话 | 词评 | 其他 | 戏曲 | Other |
[86]  [83]  [82]  [81]  [79]  [78]  [77]  [76]  [75]  [74]  [73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第一节 格律诗的题目

从诗的作用上看,诗是作者抒发或寄托感情的一种东西,其实不一定需要题目。但是,如果诗要给人家看、要发表、要参与社会流传时,它就必须具有题目,主要是便于称呼作品。但与文章并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许多取诗文头几个字做题目,就只有这一点功能。



第二节 格律诗的开头和结尾

在诗中,开头又称起句,结尾又称结句。起句和结句,一般仅指最前一句和最后一句。

诗由于篇幅短小,开头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即使写景,也不会走得太远。关于开头,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缓缓起步,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另一种是骤然起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两种起步,各有特色可因作者的爱好不同,也可根据需要和心情而定。关于结尾,我的态度是,百倍重视,千锤百炼,做到鲜明有力。不然,虎头蛇尾,就是一首废诗。

第三节 格律诗的“联”

一首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句和第二句为“首联” ,第三句和第四句为“颔联” ,第五句和第六句为“颈联” ,最后两句为“尾联” 。

在每一联中,前一句叫“出句” ,后一句叫“对句” 。

例如:武江《七律.布达佩斯》

首联出句:静坐兰舟观胜境,仄仄平平平仄仄

首联对句:相闻远处荡渔歌。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颔联出句:岸东寺院岸西塔,平平仄仄平平仄

颔联对句:城外青山城里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颈联出句:落落八桥连古堡,仄仄平平平仄仄

颈联对句:嶙嶙群厦入烟波。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尾联出句:诗情画意装千卷,平平仄仄平平仄

尾联对句:美景风光载百车。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四节 双关

双关在格律诗中并不鲜见,尤其是古人在表达爱情的诗中最为突出。因此古人在表达情爱的时候往往运用“双关”手法,羞答答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诗篇看起来别有一种朦胧美,别有一种情趣。

大家请看例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千百年来为读者所喜爱,特别是“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大家也请记住,双关往往也和比喻、借代等相关联。

第五节 比喻

《诗经》的三大创作手法的“赋” 、“比” 、“兴”的“比”就是比喻,比喻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比喻就是提炼出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特性,然后用一种事物去说明另一种事物,用一种事物的特征去突出另一种事物的相应特征。简洁、明了、生动是它的特点。大家请看武江的《七律.航标灯》:
布衣吉士甚顽强,大海安家天作房。

飒飒风拂情脉脉,萧萧雨沐貌堂堂。

四时过眼朝迎浪,六路驰舟夜导航。

历尽千辛与万苦,换来渔户总安康。

这里的“布衣吉士”比喻了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比喻的运用能为诗篇增色不少。因此,一定要注意要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共同特性”这一关键之所在,否则把风马牛不相干的扯到一块会让人笑话。这一点是我要批评的“当代新诗”常犯的毛病。
第六节 白描
白描就是不假修饰地、朴素地描写现实,以此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手法。通过不假修饰地、朴素地描写,就能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心中的酸甜苦乐,这叫着“不着一字,尽显风流”。请看武江的这首词《长相思.坨子沟》:坨子沟,孩子沟。洗澡摸鱼水浸头,小时最自由。

旧时游 ,梦时游。今日重游喜泪流。晚霞洒满楼。
这就是一首用白描的手法创作的词,不加任何修饰却将意境表达出来了,大家可以体味一下。

第七节 自白和含蓄
自白就是直抒胸臆、爱憎分明。用自白手法,大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故乡”之慨,让人精神振奋。这手法用在写国仇家恨的诗句上更具有气冲斗牛势。大家请看: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全诗慷慨陈词,理直气壮,坚定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复国的决心。

含蓄是将思想感情隐藏在诗中,曲折地抒发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话中有话,意外有意。自白和含蓄这哥俩乍看起来是脾气性格正好相反,一个性格内向一个性格外向,和双关手法某些方面长得有点像。
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含蓄?我认为生活中人的情感是千头万绪的。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有时候是非理性的,就像大家说的爱不需要理由。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有时候效果会更好,这样的诗句也耐人寻味,更具有哲理和意境。另外,有一些话不便于直说,不得不含蓄。大家请看: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篇没有一个字是在痛斥南宋统治阶级昏庸荒淫、醉生梦死,但是,读者一看就明白作者的满腔怒火。要是这个林升敢直骂皇帝老儿、官宦大臣,他有100个脑袋都难保。

第八节 倒装

以武江的《七律.心事沉杯底》为例:

琴弹弦上星知我,

酒到唇边月笑人。

舟划春水难移岸,

雨洗苍天不染云。

碧草微倾风散步,

红亭倒立柳迎宾。

且将心事沉杯底,

莫教流年过指痕。

首句“琴弹弦上””即由原“弦上弹琴”倒装而来,在格律诗中运用倒装的手法,其目的在于: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平仄规范,不得不倒装;有的则是为了突出某种色彩倾向和主次,满足表达的需要。我们运用倒装手法,不论你出于什么目的怎么倒来倒去,一定要符合格律和声律的规范。一句话,酒瓶正立着里面的酒水不会流出来,把它倒立着酒水也不流出来。
第九节 起承转合

关于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做任何事情都要起头,唱歌要起头,说话要起头,讲故事要起头,写文章要起头,诗歌创作当然也要起头。“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或如开闸之水,咆哮而下;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有如奔腾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挡,曲曲折折向东奔流。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例如武江《七绝.三角洲拦海大堤》:

三角平滩卧巨龙, (起)

拦截沧海浪千重。 (承)

如今鱼米成基地, (转)

万世丰碑入碧空。 (合)

第一句从看到的景象说起;第二句接着描述;第三句转过说事;第四句是结论。

再例如武江《七律.五十五岁初度》:

岁迎半百墨稍干, (起)

转瞬一程又五年。 (承)

万里春花皆过客, (转)

千秋明月照征帆。 (承)

清吟惟喜黄昏近, (转)

高歌独尊碧水宽。 (承)

几本皱书随我老, (转)

满眸风韵入新篇。 (合)

由此可见,八句律诗与绝句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就是除去八句律的中间四句,单看首尾两联,也是绝句的起承转合。

也有人把八句律诗的起承转合按联划分,即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岁迎半百墨稍干,转瞬一程又五年。(起)

万里春花皆过客,千秋明月照征帆。(承)

清吟惟喜黄昏近,高歌独尊碧水宽。(转)

几本皱书随我老,满眸风韵入新篇。(合)

首联是“起”开启诗情,为第一层。通过“迎半百”、“又五年”这两个信息焦点,传达信息是:迎接五十岁的诗墨尚未干透,转眼间又到了五十五岁初度之年。有一种白驹过隙,蓦然回首之感。

颔联是“承”,紧接首联,为第二层。由时光的飞逝,联想到“春花”的凋谢,又联想到陆续离开的先者们,还有这些活着的、正在忙忙碌碌的人们,也包括诗人自己在内,难道不也像“春花”一样将成为“过客”吗?只有千秋的“明月”将永远照耀着一批批“过客”们远去的“征帆”。

颈联是“转”,开始于意义上的转折,为第三层。通过“黄昏”、“碧水”两个信息,传达出诗人“惟喜”、“独尊”的积极乐观入世的人生态度。

尾联是“合”,有综合、集中和深化的含义,属于第四层。该层是整首诗歌的信息焦点,或者说是整首诗歌的精神凝结点。虽然时光流逝,飞红万点,转瞬黄昏,但诗人心境如月,照样“皱书”伴随,诗情不减。综合通篇,犹如将一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全诗通过四联的“起承转合”透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还有人将八句律诗用“二分法”和“三分法”进行分解。“二分法”就是将首联和颔联为第一层,颈联和尾联为第二层。“三分法”是将首联为第一层,颔联和颈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我的意见还是“四分法”好一些。即“起承转合”。

我认为,起承转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完整组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把握这种最基本的创作手法,对于初学诗歌创作的人,尤其是对初学格律诗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刚入门时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创作,能够使我们在蹒跚学步的路途当中少走弯路,少摔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地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这种组合,检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气呵成,是不是连续贯通,是不是起伏跌宕,是不是首尾呼应。当然,创作有法,创无定法。格律诗的创作,要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又不必把它当作教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第十节 格律诗的对仗

格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则不一定要对仗,至于颔联不对仗而尾联倒对仗了,只能是一种特例。而且在唐初,格律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排律的对仗也是这样,首联和尾联不一定用对仗,但自第二联起,就得一联一联地对下去。绝句因为是任取律诗两联而成,而且多由首联和尾联构成,因此多不对仗,即使是首联-颔联组合、首联-颈联组合也不强调对仗。对仗包括句法结构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等),词类上的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这里,搜集、整理了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 ,计三十多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我认为是应当认真学习的。而且必须较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用处也非常大。有人会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因此,这部分内容要详细地讲,篇幅也随着要长一些。

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

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东圃青梅露,西园绿草发。”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露”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 。如:“奇花漠漠犹如海,嫩水涓涓不见踪。”、“依依旧画随风去,隐隐新春伴雪来。”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村头柳巷寒风冽,城里楼屋暖气融”。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

(8)借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借音:“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借“沧”为苍与蓝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9)掉字对。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

( 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琢句对仗法

(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现代人也有玩这个的如: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 15)倒装对 。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为了适合平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如:“常喝四季辽河水,偶赏黄山一段云。”以“四季”对“一段”,以“辽河”对“黄山”。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如果是“常喝四季辽河水,偶赏一段黄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如:“春风潮水上,饮酒海滩中。”、“芦荡思归客,轻波一海鸥。”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而有一种妙趣。

其它对仗类格

除了上文列举的18中类格外,我们还常遇见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为大家收集整理如下(注意有的不属于类格,只是大家约定成俗的一种叫法):

(19)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草青临水地,影瘦见花人。”草与影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0)扇面对,又叫隔句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例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在这首诗里,首联跟颔联是相对的,这就是扇面对。我个人认为,白居易采用这种手法,原因首先是表意的需求,其次还包括数字对仗的考虑。如果在本联内对仗,那么就会出现10个字中有4个数字,大大减损诗意。

(21)衬豆对。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毛主席的《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2)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再如:“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23)连璧对。四句对仗:“红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邯郸树”(取黄粱梦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也有人认为此为鸾凤和鸣对。

(24)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如“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 25)叠句对、叠字对。“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26)鸾凤和鸣对。“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

(27)回文对。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对”中有一席之地。回文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上联倒过来作为下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数学精心精学数,文语通顺通语文”。

(28)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工整。

(29)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0)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1)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2)合掌对(对仗大忌)。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如果相邻的两联对仗,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两联对仗的结构完全一样,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 “合掌”。例如: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池。

颈联 郑举逍遥酒,武江豪放诗。

颔联中的“西滩”、“东岗”是名词,颈联的“郑举”、“武江”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两联都是以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忌。上面举例的两联中,有四个名词开头,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可以修改为: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池。

颈联 笑劝武江酒,闲吟郑举诗。

这样一调整,就轻松地避开“合掌”之病了。但我认为还是不够理想,虽然前面名词避开了,句子后面三个字的结构没有变化,还应该再调整一下:

颔联 西滩芦苇荡,东岗野鸭驰。

颈联 笑劝武江酒,闲吟郑举诗。

由于颔联对句中的名词“池”已改为动词“驰”,出句的名词“荡”也就随之当作动词了。这样一来,两联的结构完全规避开了。我认为,在一联对仗中,出句和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赤”对句用“红”;出句用“谷”对句用“川”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也属于“合掌”之弊,同样应予规避。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虽然关于评判合掌的说法有争议,但是我认为以上提到的情形均应避免。

第十一节 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以上是诗、词、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在同类词上,可分为十四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当然还的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虚词对虚词。对仗应极力避免同字对。

1、名词。举例:武江《七律.惊蛰随笔》中的颔联和颈联对仗“旧陌弯弯高柳睡,平湖静静小舟横。天描地送千堆玉,浪打风摇万盏灯。”

其中,“旧陌”对应“平湖”;“ 高柳”对应“ 小舟”;“千堆玉”对应“万盏灯”。皆名词。

(1)专用名词。专用名词是指地、人、物、事等专用之名称。例如对仗诗联:“司马乘机来进犯,孔明用智反围攻。”此外,借以代指普通事物的专用名词可与普通名词相对应。例如:“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其中,“青琐”乃普通名词,本指宫门上被染青了的浮雕连环花纹,此处借指宫门;“建章”专用名词,乃汉代一宫殿名称,此处借指宫殿。实际上,仍属普通名词对应。另有,并列名词与专用名词对应。如:“巨灵放水冲星月,鹞子翻身撞九天。”其中,“星月”为并列名词,“九天”乃天空,“星”和“月”二者为并列关系;而“九天”为专用名词。这种对法可谓典型。

(2)代名词。代名词在对仗中出现的比较少,但亦不乏其例。例如:“顾我无衣搜尽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其中,“我”与“他”相对应,均为代名词。“我”是第一人称,“君”此处作第二人称,都是代名词。此外,代名词在句中起限定修饰作用时,可与形容词对应。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其中代词“他”起修饰限定作用,故可与形容词“旧”对应。都是名词辅助成分。

(3)天文气象。主要词语有:天、空、日、月、星、风、雨、露、霜、雪、冰等。例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4)岁月时令。主要词语有:年、岁、春、夏、秋、冬、月、日、昼、夜、晨、暮、时等。例如:“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5)地理山水。主要词语有:地、山、水、河、江、湖、塘、池、州、邑、城、乡、村、田、地、原、野、路、径、阡、陌等。例如:“(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倂两(峰)寒”。

(6)花卉竹木。主要词语有:松、竹、梅、菊、桃、杏、梨、李、兰、桂、莲、蕉、杨、柳、花、枝、根、蒂等。例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7)鸟兽鱼虫。主要词语有:龙、虎、凤、鸾、麒麟、犀、象、马、牛、龟、鲸、鱼、鲤、鹤、鸿、雁、鹰、燕、莺、鹂、鹭、鸥、蝉、蛩等。例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8)宫宅建筑。主要词语有:宫、殿、楼、阁、台、榭、亭、廊、房、宇、馆、舍、门、户、窗、牖、陵、墓、茔、冢等。如:“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9)衣饰珍宝。主要词语有:衣、裙、巾、冠、钗、环、簪、佩、珠、宝、翡翠、玛瑙等。例如:“坐久好风休掩(袂),夜来微雨已沾(巾)。”、“(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10)器物用品。主要词语有:物、舟、车、辇、旌、旗、钟、鼓、刀、枪、剑、戟、犁、耒、耨、锄、床、榻、席、簟、被、衾、枕、褥、炉、香、帏、帐、幕、帘等。例如:“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11)宴饮馐蔬。主要词语有:炊、烹、筵、宴(燕)、膳、食、酒、肴、馐、蔬、羹、汤、药等。例如:“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12)史传歌赋。主要词语有:史、传、诗、词、文、赋、语、言、歌、谣、舞、乐等。例如:“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13)书琴文宝。主要词语有: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这类词本相对罕少。多与其它类名次相对。例如:“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4)社会政治。主要词语有:国、家、社、世、州、县、乡,朝廷、官吏、祠堂、庙宇、学校、家庭、政、道、治等。如:“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15)人伦身份。主要词语有: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儿、孙、亲、朋、友、师、徒、君、臣、将、帅、兵、卒、佛、道、仙等。例如:“(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16)人事情感。主要词语有:功、名、宴、游、才、情、爱、怨、恨、抽、醉、迷等。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17)人之形体。主要词语有:身、心、怀、胸、首、项、手、足、腕、指、容、姿、面、眼、眉、影、音、魂、魄、胆等。例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18)生死祸疾。主要词语有:生、死、病、疾、灾、祸、运等。如:“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只是对名词细分的小类,但并非只能在对仗中按小类对应。实际上,由于诗意的要求,对仗中往往多数是近类不同小类名词对应。例如:“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天地”“风云”乃天文气象、地理山水类对天文气象“云霞”“梅柳”乃天文气象类对花卉竹木类。

2、形容词。通常,对仗中形容词要与形容词相对,也有例外,譬如形容词还可以与动词对应(参看动词)。例如下列诗对联: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其中,“漠漠”与“阴阴”乃形容词对应。“簌簌”“离离”也是形容词对应,作补语。“断续”作“蝉声”的补语,“高低”作“萤焰”的补语,亦是形容词对应。

3、数量词。对仗中,通常数量词要与数量词相对应,数词包括定数词和概数词。例如诗对联: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烟雨中。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其中, “三”“二”“半”“中”就是数词。这里所说的数词亦包括“概数词”,如“几”“几个”“数”“数个”等等。该对联中的“中分”起到“二分”的作用,故“中”可以与“半”字对应,词性属“概数词”。 “五”与“九”相对应,均为数词。诗句“几”与“一”相对应,“几”是概数词,“一”是定数词 “经”与“两”相对应。这里“经年”就是“一年”,“经”起到“一”的作用,故可与“两”对应。“寻常”与“七十”相对应。“寻常”也被算作数词,这是因为“寻”与“常”古意表尺寸,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故“寻常”被借用古字面意,算作“数词”了,因而可以与数词“七十”对应。又如:“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其中,“双双”与“点点”乃量词重叠相对。

4、颜色词。古人把表颜色的词归为一类,单独用于对仗。例如诗对: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其中, “白”对应“红”,是颜色词;“翠”与“金”对应,亦是颜色词;白”与“黄”对应,颜色词。此属偏正亲合之合成词中“偏”的成分,这种对应也必须词性相合。

5、方位词。方位词乃指表示方向与相位的词,其中包括时间顺序词。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里、边、内、表、间等词,都是方位词。通常,对仗中方位词要与方位词对应。例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其中, “上”与“中”对应。“里”与“中”对应。

6、动词。凡表示人、物、事行为或状态的词,均属动词。对仗中一般动词要与动词相对应。例如:“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其中“行”与“入”为动词对应。“落”与“分”亦动词对应。“飞”与“染”亦为动词对应。

另外,对仗中,动词还可以与某些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对应,或曰这类形容词被用作动词。例如:“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其中, “在”与“余”相对应,“在”为表状。动词,“余”则是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此处乃“剩下”“剩余”之意。“去”“来”,都是动词;而“亲”“近”乃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或曰,形容词作动词用。这里,“自去自来”与“相亲相近”又是各自句中对仗,又在两对仗句中相互对应。对仗中,动词还可以与作动词用的名词相对应。这种名词谓之动词化名词。例如:“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其中,“巢”与“卧”相对应,这里“巢”字乃一动词化了的名词,其含义转化为“巢宿”之意。这种用法,在古文中常见。名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在诗词中乃一常见之现象。

7、副词。副词乃修饰动词者,对仗中,副词通常要与副词对应。例如对仗诗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清风略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其中,“难”“独”都是副词,在此分别修饰“自料”“成眠”。此处“自料”“成眠”乃动状亲合结构,“自”“成”在此结构中又起副词作用,作状语。“先”“不”亦都是副词,“先”为顺序副词,“不”乃否定副词。

8、疑问词。通常,对仗中疑问词要与疑问词相对应。如:“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寞中。”其中,“几”与“谁”均为疑问词。对仗中,疑问词可以和否定词对应。例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紫绶从容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其中,“无”与疑问词“何”相对应。疑问词“何”与否定词“不”相对应。疑问词“争及”对应否定词“不如”。“争”,“怎”字的假借字,疑问词。
  对仗中,疑问词还可以和肯定词对应。例如对仗诗联:“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其中,疑问词“岂”对应肯定词“因”,其实,从句法来讲,“岂”字后面正省略了这个“因”字。疑问词“谁”与肯定词“共”相对应。

虚词在格律诗中用的较少,而且也不单独成类对仗中并不要虚词与虚词对应。例如:“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其中,“哉”乃虚词,“然”乃形容词之名词化词尾。“之子”与“王师”对应。“之子”即“你”的意思,“之”乃虚词,无实意;“王师”为偏正亲合结构,为名词。

第十二节 诗句的语法特点

  由于格律诗词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这就使得诗句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语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省略、错列和名词性语式三个方面。

  一、省略。省略可以使诗句紧缩、精炼和符合格律的要求,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对语句的省略较常见。

  1、省略主语。例如:“向晚(余)意不适,(我)驱车登古原“平明(我)寻白羽,(白羽)没在石棱中”。

  2、省略谓语。例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如)挂玉弓。”“迟日(照)江山丽,春风(吹得)花草香”。

  3、省略宾语。例如:“愿君多采撷(红豆),此物最相思。”、“岐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歌唱),崔九堂前几度闻(他的歌声)。”

  4、省略介词。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自)九天。”“两个黄鹂鸣(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省略方位词。例如:“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里)无人见泪痕。”、“天街(上)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省略定语中心词。例如:“王杨卢骆(的诗文)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此夜曲中闻折柳(调),何人不起故园情”。

  7、省略连词。例如:“(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乔。”、“明朝风起应吹尽,(故)夜惜衰红把火看”。

  8、省略两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例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耸立于)风雨中。”、“思家步(于)月(下)(在)清宵立,忆弟看云(于)白日眠”。

  此外,还有省略状语、兼语等成分的,兹不一一列举。

  二、错列。错列是指诗词成分的倒装、交叉等情况而言,这往往是为了押韵、调平仄、对仗和修辞的需要。错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被移到谓语后面。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与“杨柳风,” 是主语或主语部分,“沾”和“吹” 是谓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人”是主语,“归”是谓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和“黄鹂”是主语,“飞”与“啭”是谓语)。

  2、宾语置谓语之前。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是谓语,“草色”是宾语及附加成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有”是谓语,“此曲”是宾语及附加成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弃”与“疏”是谓语,“不才”与“故人”是宾语)。

  3、定语后置。例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晚”是宾语“枫林”的定语,应译为“晚秋枫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一片”是主语“征帆”的定语,应为“一片征帆绕蓬壶”)。

  4、交叉错列(变换的位置不止一个)。例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深树上”是状语,“黄鹂”是兼语,应为:“深树上有黄鹂鸣”)。“水落(鱼龙) [夜],山空(鸟鼠)[秋]。”(应为“鱼龙川的水夜落,鸟鼠山在秋天空旷”)。

此外还有状语后置、补语前置等情况。

  三、名词性语式。由名词性词组组成的句子,句中没有作为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我们将这种句子叫做“名词性语式”。它是由于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或几个句子紧缩而成的古体诗中的特殊语式。它所隐寓的意思,可从题意、词序、或上下句之间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前面的名词语不能独立,只是作为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而存在的。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语“燕”前面的名词性词组是定语、状语,这上句主要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可译为: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都是刘郎离开后栽的。上句也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

  2、名词语作为一个句子或作为一个复句的分句而存在。例如:“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下句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下句也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这两个名词语句,均省略了动词,可译为:远离故乡三千里,幽禁深宫二十年。上句从空间着眼,下句从时间着眼,用时空对比的角度入手,以增加诗句的凝炼与意境的深度)。

名词性语式不仅常在绝句中出现,而且常在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出现,成为名词性语式的对仗句,更使人感到工整优美。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孤村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者只有对这些诗句反复吟咏、深入体味,才会知道它们的艺术语言的精妙。

第十三节 诗不厌改

诗不厌改,这是诗人所公认的。通常所说的修改主要是指诗写完后对初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与润饰加工直到完稿的过程。要求作者有更高更全面的技能技巧,诗的质量如何,能否升华提高,修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好的诗不是“写” 出来的而是“改” 出来的。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个“一字师”的故事。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已,很爱写诗。他写了首《早梅》诗,请朋友郑谷提意见。郑谷指了指他的这两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然后说:“数枝”并不能表示早,如果改为“一枝”就很好了。齐已听了,深深作揖,说:“善哉善哉!”从此,人们称郑谷是齐已的“一字师”。

还想起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关于“推敲”二字的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去。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青年骗点银子花。当时贾岛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觉得不好。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他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然后就急急忙忙的就回来了。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不端,惹人怀疑。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贾岛赞道:“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
次日,贾岛于路边高声叫卖:“京兆尹韩愈先生亲笔签名啦!”终于安全回家。推敲二字遂成佳话。后人便把认真切磋学问叫作“推敲”。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
name
title
color
mail
URL
comment
password   Vodafone絵文字 i-mode絵文字 Ezweb絵文字
プロフィール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Powered by Ninja Blog Template by CHELLCY / 忍者ブログ /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