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句流利偶句凝重 取长补短各有其用
《奥妙无穷的语言世界》(连载之五十)
语言运用·修辞·炼句·整句和散句的选用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关于他,有过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奥妙无穷的语言世界》(连载之五十)
语言运用·修辞·炼句·整句和散句的选用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关于他,有过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最初为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任洪州(即今江西南昌)都督时所建。王勃十四岁那年到南方省父,归途中顺道游览了位于洪州的滕王阁。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又重新修缮了此楼。王勃到达洪州时,正逢重阳节阎公在重修完工的此阁宴集宾客幕僚。据说阎公此举意在借机夸耀其乘龙快婿孟学士的才学,故宴前已令孟学士作好了《滕王阁序》,届时让他佯作即席赋就,以显其出众之才。盛宴中,都督阎公为应酬场面,也虚意邀请在座贵宾高朋赐墨。在座各位都深知阎公用意,故一一谦让婉辞,只有临时赴会的王勃不明就里,且年少气盛,居然当仁不让,慨然应允。阎公自然心中不悦,便拂袖而去。但又心有挂念,不知这个搅局的小子到底文才如何,于是差人候在一旁,王勃每写两句,便向他禀报一次。王勃开头写下“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两句,阎公听罢,轻蔑一笑:“亦是老生常谈。”王勃又写下“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两句,阎公一听,开始正襟危坐了。后来,当差人报来王勃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不禁拍案而起,脱口赞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从此,王勃一举成名,声振遐迩。如有兴趣,不妨读读这篇妙文的若干段落:
豫章故郡(亦有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上引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属于在中国的历史上曾风行一时的在形式上很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即骈文。这种文体要求在写文章时,总是每两句一组,每组中的词句必须整齐对仗,而且十分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这种骈文或者叫骈体文曾经盛极一时。不少著名的文章和著作都是用骈文的形式写作。例如,南北朝时梁代的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古代学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等等。骈体文的鼎盛时期是在汉朝。几乎与唐诗、宋词齐名的汉赋就是其代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就是用骈体文写的。骈体文的文句读起来音节整齐匀称,声调抑扬顿挫,极富韵律感。例如:
①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哦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②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程登吉 原本 邹圣脉增补 《幼学琼林》)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前赤壁赋》)
上述例子中那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组的句子就叫整句,或称偶句。与之相反,那些结构不同,长短不一,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就叫散句,也称奇句。
整句由于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气势贯通,在文章中能给人一种如吟似诵、跌宕铿锵、波起浪涌、有板有眼的感觉,如果出现在散句之中,还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但是,在骈文中,由于从头至尾都是整句,缺少变化,结果物极必反,反而给人留下单调、呆板的感觉。因此通篇由整句构成的骈体文最终走向了衰落。
散句由于结构不求相同,句式多种多样,因而灵活流畅,生动活泼,避免了单调板滞的毛病。当然,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散句,那也会因缺乏重心和气势而美中不足。现代修辞学家金兆梓先生在《实用国文修辞学》中指出:“偶句之妙在凝重,奇句之长在流利”,但各有短处,“然叠用偶句,其失也单调而板滞;叠用奇句,其失也流转而无骨。”他认为,“必也参互错综而用之,则气振而骨植,且无单调之病,而有变化之妙”。金先生的见解是对的,一般来说,文章应以散句为主,但在句意相对重要的地方,适当用上一些整句以突出重心,增强气势,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
①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②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的一般诗人争一日之长,是别有一番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③今年仍和去年一样,摆在大家面前的还是清茶一杯,不同的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国家整个形势在继续好转。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胡耀邦同志在198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④实际上县官的职掌也相当重要而繁杂。县官掌一县之政令,职在平税赋,听诉讼,兴教化,励风俗,举凡扬善惩恶,养老恤孤,祀神贡土,施教读法,均须亲力亲为,躬亲厥职。朝廷之政令,必赖县官得以贯彻;民众之疾苦,唯有县官知之最深。因此,朝廷视其为“亲民官”,民众视其为“父母官”。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以上例①、例②和例③都是于散句之中,在内容重要之处,用上了一些形式规整对称、声调抑扬顿挫的整句(即下面划有横线的部分),于是行文避免了“单调板滞”和“流转无骨”两方面的毛病,收到了“气振骨植”且有“变化之妙”的功效。例④是一篇长文中的一个重点段落,其他段落用的是散句,而在此则用了整句以获得突出强调的效果。其中在论述县官职掌的重要性和繁杂性时,除了一些关联的部分以外,几乎全用整句来表达,这样读起来如大江波涛层层推进,气势非凡,不仅突出文意,而且平添听觉上的美感。
构成整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句,此外,运用反复、回环、顶针等辞格和连用四字格的成语也可以构成整句。
附录资料
【名人名言】
●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不致佶屈聱牙,闻之刺耳,给人以不快之感。 ――曹靖华(转引自康家珑《语文趣谈》)
[评介:散文如何讲节奏?如何讲音调的和谐?就汉语而言,大体有两条途径:一是调制句子音节的数目,以达到控制节奏的目的;二是调节句中音节的声调,以获得抑扬顿挫的效果。其中的第一条就是整句和散句的安排问题。整句节奏鲜明,语意突出;散句语意流畅,舒放自如。整散安排得当,就可使文章获得缓急有序、错落有致、轻重得宜的效果。第二条则是平仄的安排问题,这条处理得当,就能获得音调悦耳的效果。]
●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所趋,苟一泄无余,而其后必易竭。故其中必间以偶句,以稍止其汪洋恣肆之势,而文之地步乃宽绰有余。此亦文家之秘诀,尝举以告人也。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属对第三十八》)
[评介:散句的特点就是流转通畅,汪洋恣肆,假使通篇皆为散句,自然一泄无余。倘若在适当的地方用上偶句,就像筑坝蓄水,陡增其势,此后再放开,水流自然更加壮观。这就是吴氏所说的“文家之秘诀”也。]
●是故讨论体势,奇偶为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仪厥错综,至为微妙。 (包世臣《艺舟双楫·文谱》)
[评介:整散奇偶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所以,对于以偶句为主的骈体文必须要用散句来增加它的流转气势,对于以奇句为主的散文必须要用整句来增强它的骨力。讨论文章的体势,这是最微妙之处。]
【阅读欣赏】
●汉字个体与文学的形式美
单个汉字的形体整一必然带来句式的规整。我们如果跳出本民族语言的系统,从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形式来反观汉字的形式,就会发现汉字的这种规整美。任何民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都有意义的对称、对比,一旦用文字表现出来,汉字的形式使得这种意义对比更为优美,更符合人的视觉审美需要。
请看雪莱的诗:
Music,when soft voices die,
Vibrate in the memory;
Odous,when sweet violet sicken,
Live within the sense they quicken.
再看一看R.Browning的诗《Life in a Love》:
While I am I,and you are you
so long as the world contains us both,
Me the loving and you the loath
While the one eludes,must the other pursue.
这都是英语诗中意义对称、极为工整的诗。但是就文字形式而言,比起汉字所组成的任何一首对仗的诗来都要大为逊色。请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种文学所展示的不同效果,也就是文字的不同形式所决定的。由此,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注重对称之美。因为“俪文律诗为诸夏所独有,今与外域文学竞长,惟资斯体”,“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 (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28~29页)
[评介:此处以中英文中两段著名的诗歌为例,说明由汉字的特有形式所带来的汉语诗歌特有的规整美,最后还得出“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的结论。此论看似言重了,不过,如果一篇文章中,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些对仗规整的“偶词俪语”,读起来就会“流转无骨”,这样就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文采也会因之逊色,为此说它“弗足言文”,也就不是没有道理的了。]
●悬殊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唐峪口西岩峭壁上,始建于北魏后期,金、明、清三代重修。该寺面对恒山,背依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依山做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形奇特。其殿宇楼阁的位置部署,形制装饰,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回廊可周旋,栈道能上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力学原理,悬空造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评介:这段短文一百三十三字,就有六处用了对偶,全文形成了参差与整齐相间的特点,使人读时明显感到时而婉转流利,自然顺畅,时而节拍分明,稳重均衡。假如这段文字不是这样采取骈散兼行,而是采用“全散”或“全隅”的形式。那就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评介:这段文字不长,却有数处整散交替,故既有流转之美,又有沉着之力,善哉。]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评介:《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散文,全篇以散为主。但在某些地方,则用上了一系列的整句,这样不仅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悦耳动听,更重要的是,由于整句的出现,使这段内容由于形式上的变化而得到突出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调句长短,字数奇偶。
如短句节奏急促,多表激昂悲壮之情;长句节奏弛缓,多表细弱低回之情。以三、五、七字相互间杂的奇字句,声情较为谐和浃洽;以四、六字连用的偶字句,多用对仗或排比,其声情显得沉顿迟坠。
慢词脱离了律体句,尤其出现了偶字句,两字句,四字句,节奏减缓。单数句节奏急促,偶数句从容。
http://video.chaoxing.com/play_400000036_1004.shtml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