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鉴赏往往注重培养学生对意象、意境的把握,习惯于关注古诗词中炼字,而古诗词炼字往往都着重于对动词、形容词等诗词的锤炼,尤其是一般观点认为唐诗和宋诗在炼字方面的明显区别是宋诗(宋词)才擅长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而唐诗多用实字。因此,中学唐诗选读课程教学对唐诗中虚词语法修辞功用关注不够,与此相应,甚少能从虚词语法修辞功用的角度对唐诗的炼字进行鉴赏与评价。
虚词固然不像名词、动词等实词那样具有叙事状物、绘景摹态的功能,但也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明代诗论家李东阳就曾明确指出:“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阖响应,悠扬委曲,皆在于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诗中能否用虚词,而是能否善用虚词。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不仅不会影响诗歌语言的弹性,妨害诗歌的审美特征,反而能有效地增添诗句的声情韵致,表达出种种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实词难以达到的审美效应。因此,了解并掌握感知唐诗中的虚词,也是整体感悟唐诗的一种极佳的途径。所以,刘大櫆说“虚词详备,作者神态毕出”。
善用虚词能获得的良好修辞效果。郭绍虞先生就认为:“古人的虚实说是语法修辞结合的统一体。”因为汉语里的词性就具有相当强的积极修辞作用。所谓古代诗词中的虚词,不是现代语法意义上与“实词”相对的语法概念,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虚字,是着眼与字词在唐诗中的实际作用划分出来的“虚字”“虚词”。以前对虚词的修辞研究有一个明显的遗漏就是,对于虚词的锤炼,都没有深入地探究下去, 这似乎是我们在选修教材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引起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虚词的词性角度看包括副词、介词、助词、连词等在内的虚词都能够起到增强语言的表达情感和增强逻辑关系的修辞作用。近代袁仁林也在《虚字说》序言中说:“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强调的就是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修辞作用。
常见的虚词有:
(1)副词。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因此运用较多,最为常见的有“忽、 独、犹、偏、空、自、应、尽、欲、宁、须、皆”等。如:“忽闻歌古调,偏惊物候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介词。常见的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为”等。如“蓬门今始为君开”“与客携壶上翠微”。
(3)助词。常见的助词有“罢、得、却、煞(杀)、来、将”等。如:“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连词。常见的有“与、及、且、虽、而、况、但、犹自、因”等。如:“晓镜但愁云鬓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以上用于语词间的连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但将酩酊酬佳节,犹自音书滞一乡”(以上用于句子间的连接)。
2.出现频率高:
因为汉语缺乏形态,虚词的语法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汉语语法意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唐诗宋词选读》中“唐诗选读”部分,因虚词数量有限,所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如“但”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常醉不复醒”“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如“应”字:“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如“须”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如“共”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如“只”字:“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再如“独”字:“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二、分析唐诗中虚词的表达功能
1.表情达意,尽显神态。满清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这句话明确指出“虚词”在表“性情”方面具有的特殊作用。虚词运用得当就会“意”味有余,“情”味十足。选修教材中所选唐诗运用的虚词表达的情感一般有悲剧性情感、感伤性情感、积极性情感、闲适性情感和讽刺性情感。
(1)悲剧性情感
如《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作者没有开门见山,而是通过“虚”与“更”两个虚词的结合,通过历史上两个不得志的文人的不幸遭遇来借喻自己因言不见采而空自垂涕,不得不远行游幕依人的辛酸。尽显仕途进取无望的悲哀。
再比如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安史之乱后,人世间情事多变,国家兴废、人民安危、个人进退都渺茫幽晦,难以预测,战乱不已,时势艰危是诗人内心伤悲的主要根源。因此一身羁守远郡,亲友疏离,春日迟迟,愁思扰扰的作者也就“春愁黯黯独成眠”。
杜牧眼中“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表面看起来超然物外,其实“只”和“何必独”则是委婉曲折地悲愤于出身名门的自己的不平。
这些悲剧性情感无一不是诗人悲剧命运的象征和人生悲剧命运感慨的载体,而在抒写这种深沉的悲剧性情感的过程中,虚词点缀呼应,或帮助发出深长喟叹,或推进一层,反面见意,或彻底否定,揭示虚幻,或故作旷达, 婉转抒慨,极尽变化之能事,很好地与实词配合,将深藏心里的悲剧性底蕴透露了出来。
(2)讽刺性情感
诗人抒发讽刺性情感的时候,往往也借助虚词的运用来冷嘲热讽, 使其诗婉转隽永,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深寓讽慨, 富于情韵。如高适的《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刻画前方将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对照下的美人歌舞纵情声色的画面,句子中没有一个褒贬性的字眼,一个“犹”字尤为精妙。尖锐地讽刺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腐败的作风。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再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中,诗人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凤凰自比。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一个“竟”字是全诗愤慨的彻底爆发,用自己的崇高怀抱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的卑鄙心理做了泾渭分明的对比,狠狠地讽刺了那些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全诗也因为虚词的灵活运用而显得情韵超逸, 传神空际。
(3)积极性情感
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明明是相思追求的无望深渊, 却仍然要坚持到“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再如杨炯的《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中,一个“宁”字就淋漓抒发了书生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坚定表达对颔联中奋勇杀敌、坚强无畏的不平凡生活的热爱。其他的如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奔放,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欢快热烈,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旷达沉醉的情感都是通过“须”“莫”“肯”“难”等虚词来传递给读者积极的色彩和情味。
(4)感伤性情感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的“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尽管作者凭借想像力与月对影会饮歌舞的闹腾场面,但是“徒”和“暂”两个虚字还是隐藏着强烈的感伤色彩,热闹的表象背后隐藏着诗人无法掩饰的愁寂与哀伤。
再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中诗人因为历史匆匆交替兴亡的思考因为“依旧枕寒流”的“山形”的对照而更显感伤意味。赵嘏“空戴南冠学楚囚”中的一个“空”字感伤的是自己留居长安孤寂怅惘之无谓和归隐之不宜迟。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写出晋初的羊公和盛唐的孟浩然相隔四百多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羊公碑还依旧屹立令人敬仰。但一个“尚”字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内容,羊公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得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依然布衣一生,无所作为,死后自然湮没无闻,与“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就不免感伤到“泪沾襟”。
(5)闲适性情感。
以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自”字为例,王维在《山居秋暝》的颈联中营造一种夜晚的宁静和秋天的寂寥之中的活泼情调。诗人在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反用典故,觉得“山中”比“朝中”好,一个“自”字就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决然归隐的一种闲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最能抚慰诗人的心灵,徜徉山水的闲适的乐趣才是人生最快意的诗意人生。
诗圣杜甫,在颠沛流离中,怀着一腔景仰钦慕之情,拜谒武侯祠。他在诗中笔触所及却是阶前绿茵茵的碧草“空自”展示着盎然的春意、叶外黄鹏“空自”婉转的歌唱。诗人在此用了一个“自”一个“空”,借此传达满院闲适的景色背后寂寞之心难言,荒凉之情无限。闲适的景色为下文凸显“英雄之泪”蓄足了势、造足了情。
2.虚实相生,言外生韵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要达到这一艺术境界,除了内容精心营构之外,虚词的运用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法手段。
满清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有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如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实字有其短,正好用虚字来弥补,而在表达作者比较隐晦和曲折的内心思想情感,尤为重要。
李商隐的诗歌向来以晦涩、缠绵而著称。表达的思想情感非常隐曲,其中一个重要的技巧是李商隐善于运用虚词。例如,“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虚词“虚”“更”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具有诗歌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悲剧性的思想。
再比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通过两幅特写镜头画面的对比,通过“欲”和“空”的虚词写出征夫思妇内心共通的情感,来突出战争导致的双方肝肠寸断的悲痛。
诗人往往精心选择这样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句中,以虚为实,借助读者的想像力去补充诗句的意蕴,形成一种峰峦断而云雾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运用虚词要用如实词,也能使表达的意义遒劲有力,虽用虚词而不觉其“虚弱”。比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整首诗每句都用虚词,却并未伤害杜牧诗歌感情低徊的抑郁,反而因为这一系列虚词的运用而使得作者的用语体现出旷达的风姿,使句子增色不少。
3.结构丰富,婉转跌宕
绝句和律诗字数有限,但高明的诗人却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出万千世界,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诗人善于利用虚词,起承转得灵活、巧妙、自然,表达无尽的思想内涵。王昌龄的《闺怨》一诗,自古堪称佳作。而真正的妙处只在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的“忽”字,使诗意急转,使前两句描绘的春色和凝妆顿然成为一种折磨,深刻地揭示出“闺怨”的主题。这一虚词“忽”字,真不知要抵去多少实词。
李白的《梦游》中对“忽”的运用也起到类似的作用。诗中前面“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忽”字写出了一刹那恍悟天色已晚,表现作者在恬静安适的梦境中的沉醉以至于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后一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中“忽”字则写出了自己被梦境中山崩地裂、虎啸龙吟的霹雳声音所带来的震惊。既表现奇异璀璨的影像带给自己的巨大震撼,同时也巧妙的把思绪从梦境拉回到现实的人间,一转一收,引出下面醒后“失向来之烟霞”。可谓结构上起承转合锤炼的范本,再如王昌龄的《出塞》也同样堪称绝妙, 而妙也同样妙在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的“但使”作一虚词,既是假设,更使全诗发生急转,异军突起,振烁全篇。
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虚词的巧妙运用更是起了很好的作用。“忽”“初”两字相对而出,突出了杜甫的喜悦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便”二字,将杜甫归家心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千军万马不可阻挡之势。而这几个虚词可谓神来之笔,在诗句中钩连上下,辗转自如,畅快神游,其修辞效果也是无法用其他的实词来替代的。
还有“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雁是惜别思乡的意象,常引起对故乡、亲人的定向联想,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离愁本来就让游子不堪其痛,更添雁叫,云山阻碍,何况客中?一个“况”字使诗句中表达的离愁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造成一种转折递进的意味,既含蓄又曲折,深得古文之余韵,令人玩索不已。
4.语义流畅,节奏多变
在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中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使诗句产生某种程度的散文化倾向,即成为诗中的“文句”。这种文句能与诗中其他句子相互呼应,彼此映照,使诗篇产生一种整中有变、流畅健练的美感。“诗中有文,词调流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杜甫客居草堂的代表作《客至》为例,这首诗句句合律,工整妥帖,但读起来又觉得活泼婉转,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前后映衬,情韵深厚,虽是对仗的句式,但笔墨灵动,风神顿宕。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不曾”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 ”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不曾”表现出的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自然不由得喜出望外。用虚词虚写客至。为下文实写作者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表达效果与诗句中“皆”“但”“不曾”“今始”“只”等一系列虚词的表现力是分不开的。
有时运用虚字还会改变诗句的语义节奏,使之与其他常规句子形成对比。如首联语义节奏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而第二联的语义节奏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联之间的语义节奏的变化能给平板的节奏带来轻快的旋律,诗句语气纤徐有致,语调悠扬流畅,读来别有一番情味。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诗人对语言的巧妙驾驭有关。其中善用虚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虚词用得好,一样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