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是相向,“偶”即成双。我国对偶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句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是相向,“偶”即成双。我国对偶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句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又如《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知,前后相随。”
再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对句(或称偶句、对仗句),尽管对得还不够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这对后来的骈文、律诗和对仗的创作,都具有渊源关系。
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例如:“种石生云”,“种石”与“生云”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如“种石生云”是句中自对,“种石生云,移花带月”(翁处静《齐天乐》)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仗,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对的句子主题思想要统一,相反的对句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对仗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修辞手段之。它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仗的优劣是衡量诗词艺术水平的标准。因为诗句的对仗,在做到两个语言格式的句法相似、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平仄相拗的同时,还必须生动流走,浑然天成。
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论对偶》一文指出:由于汉民族语言具有便于对成对偶的特性,所以诗词作者常采用这种排偶形式。
刘勰《文心雕龙》曰:“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为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顾,自然成对。”这就说明在文学语言中采用对偶,也是合乎规律的。他还提出一种共同遵守的规格,就是两个长短相同的句子构成对仗时,在相同的地位,它的语义要相当(也就是虚实相当),字调要相反(也就是平仄要相反),才算适合对仗的法则。
用了对仗,能使语句互相映衬,意义互相补充,具有形式美,并且读起来音响和谐,有回环往复的韵味,因而能增强艺术效果。
孔汝煌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华诗词曲联教程》中指出:从形式看,对联是对偶和声律的合璧。从体制上看,既有精细玲珑的单句对,又有多句对。它不仅具有诗词的整齐之美、抑扬之美,且独具装饰之美。
对仗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舒怀,或扬善抑恶等。同时,它又是与书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采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词并不要求用对仗,但由于词的某一些句子上下字数相等,而韵脚又是对立的情况很多,这种句式作者常常使用对仗,形成对偶句子,以加强艺术效果。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如《十六字令》、《点绛唇》、《谒金门》、《减字木兰花》、《浪淘沙》、《虞美人》、《好事近》、《南乡子》、《小重山》、《乌夜啼》、《采桑子》、《一络索》、《桃源忆故人》、《武陵春》、《荷叶杯》、《惜分飞》、《醉花阴》、《祝英台近》等词调就不可能有对仗。
王力先生《古汉语通论•词的对仗》云: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存在三点不同,即不限平仄、不避同字、不定位置。而且词曲对仗,只是技巧,不是格律。同一词调,可对仗,亦可不对仗。词人选择对仗,或是出于修辞需要,或是出于彼此模仿。只有少数词谱,习惯上是要用对仗的。
现将对仗的几种类型:固定对仗、一般对仗、自由对仗、平仄从宽、领字领起的对仗、鼎足对、叠字对、扇面对、同字对、同声对等分述如下:
一、固定对仗
《西江月》上、下片的首两句六言,固定要用对仗,这首先是因为两句句子的平仄格式都是“+丨+――丨(句)+-+丨――(韵)”,属于平仄相对的律句,从而为对仗提供了形式基础。以辛弃疾词集中收的十五首《西江月》来看,其中只有《和赵晋臣敷文赋秋水瀑泉》一首的起首两句为“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不用对仗,其余十四首都用了对仗。其他作者在上、下片首两句用对仗的很多,例如: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好梦狂随风絮,闲愁浓胜香醪。 ——柳 永
堂上谋臣樽俎,边头将士干戈。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刘 过
波影暖浮玉甃,柳阴深锁金铺。
碧柱情深夙怨,云屏梦浅莺呼。
花气半侵云阁,柳阴近隔春城。
翠格素虬晴雪,锦笼紫凤香云。 ——周 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燕掠晴丝袅袅,鱼吹水叶粼粼。
漫著宫罗试暖,闲呼社燕酬春。 ——卢祖皋
檐雨轻敲夜夜,墙云低度朝朝。
眉共新荷不展,心随垂柳频摇。 ——曾 揆
剪就碧云斗蕊,刻成紫玉芳心。
花里清芬独步,尊前胜韵难禁。 ——张 抡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相见不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
西月淡窥楼角,东风暗落檐牙。
幽思屡随芳草,闲愁又似杨花。 ——史达祖
以上各例的平仄均对立,因此对仗也就工整了。因为最初词句本不要求对仗,只是由于词的一些字数相同,词人偶尔用对仗来加强艺术效果,也就逐渐成了严格的规范。其实古代就有作家打破这个规范的,如张孝祥的一首《西江月》首两句是:“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过片两句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都不是对偶句子。无名氏的一首,首二句“记得洛阳话别,十年社燕秋鸿”就不是偶句,而过片又用了对仗“破帽手遮斜日,练衣袖卷寒风”。明白这个道理,当读到某些词牌的某些句子有的是用对仗,而有的不用对仗时,就不至于认为用对仗则合律,不用对仗即失律。
二、一般对仗
一般对仗亦称例用对仗,小调用得多,中、长调也用。
1、《渔歌子》中间两个三言句,例用对仗,如:
青箬笠,绿蓑衣。 ——张志和
烟幂幂,日迟迟。 ——和 凝
山月照,晓风吹。 ——管道升
水为乡,莲作舍。
酒盈杯,书满架。 ——李 珣
红稻美,锦鳞肥。
烟际柳,雨中蒲。 ——完颜寿
词谱虽规定《渔歌子》中间两个三言句例用对仗,但不作对仗的也不少。如蒲寿宬作“牢系缆,蓼花湾”;无名氏作“系楫去,本无机”就不是偶句。
2、《阮郎归》换头两个三言句,习用对仗:
花露重,草烟低。 ——欧阳修
兰佩紫,菊簪黄。 ——晏几道
微雨过,小荷翻。 ——苏 轼
春睡觉,晚妆残。 ——李 煜
3、《踏莎行》上、下片开头两个四言句,例用对仗: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 ——姜 夔
芳草平沙,斜阳远树。
薄劣东风,夭斜落絮。 ——张元干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晏 殊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寇 准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欧阳修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贺 铸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 观
衾凤犹温,笼鹦尚睡。
翠幕成波,新荷贴水。 ——张 先
上列四言偶句不但平仄对立,且又词性相对。
4、《忆江南》中间两句七言,以对仗为宜: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刘禹锡
赏雪楼台评酒价,观梅园圃定春期。
花底管弦公子宴,水边罗绮丽人行。
金勒马嘶垂柳岸,红妆人泛采莲舟。
桂子冈峦金粟富,芙蓉洲渚彩云间。 ——瞿宗吉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
碧瓦烟昏沉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
寒夜愁欹金带枕,春江深闭木兰船。
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空沉。
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 ——王 琪
宝髻玲珑欹玉燕,绣中柔腻掩香罗。
浅淡梳妆疑见画,惺松言语胜闻歌。 ——周邦彦
上列七言偶句均平仄对立。
5、《南歌子》(单调)例用五言对仗起,如: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 ——温庭筠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 ——张 泌
驿路侵斜月,溪桥渡晓霜。 ——吕本中
6、《南歌子》(双调)上、下片两个五言起句,例用对仗: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欧阳修
乱絮飘晴雪,残花绣地衣。 ——石孝友
远山愁黛碧,横波慢脸明。
鬓动行云影,裙遮点屐声。 ——尹 鹗
柳眼风前动,梅心雪后寒。
一曲聊收泪,三杯强自宽。 ——向子湮
上列五言偶句均平仄对立。
7、《长相思》前后片第一、二两个三言,习用对仗,如
长相思,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 ——晏几道
汴水流,泗水流。
思悠悠,恨悠悠。 ——白居易
吴山青,越山青。
君泪盈,妾泪盈。 ——林 逋
朝有时,暮有时。
来有时,去有时。 ——刘克庄
8、《水调歌头》下片第五、六两句,多用偶句。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 ——黄庭坚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 ——张孝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 轼
9、《浣溪沙》过片两个七言句一般要求对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 殊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 观
望处定无千里目,断来能有几回肠。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
芳径与谁同斗草,绣床终日罢拈针。 ——贺 铸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入燕巢泥。 ——周邦彦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 ——阎 选
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 ——张 泌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 ——冯延巳
人去人归芳草渡,鸥飞鸥没白苹洲。 ——吴 儆
上列偶句的平仄均对立。
词中有些地方是要用对仗的,但必要时也可打破常例,如《浣溪沙》的过片首联原则上是要对仗的,以上例都是工整的偶句,而下面各例便不是这样了。如: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 ——薜昭蕴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而今。 ——贺 铸
想得故人千里外,醉吟应上谢家楼。 ——杨彦龄
至于《浣溪沙》上片起联原可随意,但也有采用趁韵偶句的。如: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雨媚晴滩。
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 轼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周邦彦
10、《鹧鸪天》上片第三、四句和下片两句三言多作对偶。如: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辛弃疾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姜 夔
临锦堂前春水波,兰皋亭下落梅多。
云子酒,雪儿歌。 ——元好问
太乙沧波下酒星,露醽秘诀出仙扃。
迷晚色,散秋馨。 ——李 冶
烟柳风花锦簇筵,霜牙露叶玉装船。
啼粉靥,咽冰弦。 ——杨立斋
《鹧鸪天》上片的第三、四两句对仗虽然难作,如不对仗,必须自然浑成,反而更难了。
11、《一剪梅》上、下片的四字句,一般用对仗。
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杨佥判
风满前山,雨满前山。
花不禁寒,人不禁寒。
离有悲欢,合有悲欢。
怕唱阳关,莫唱阳关。 ——王莹卿
愁里长眉,别后蛾鬟。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银字声调,心字香烧。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 捷
这首《一剪梅》词是蒋捷的名篇。其中一口气用了四组对偶句,又加上逐句押韵的特点,就把全词的声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似已置身于轻飘江上的小舟之中,亲身感受那船底泻淌的潺潺水流,而耳畔则又依稀缭袅着悠扬的笙声笛曲,其“音响效果”真有余音绕梁之妙(杨海明《唐宋词美学》)。
12、《临江仙》上、下片末二句宜用偶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
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
小轩欹枕簟,檐影挂星河。 ——叶梦得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徐昌图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晁补之
13、《破阵子》上片首二句,三、四句例用对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平仄对立)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平仄不对立) ——晏 珠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平仄对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平仄不对立) ——辛弃疾
14、《齐天乐》上片第三、四句,下片第四、五句宜用对仗: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 ——姜 夔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 ——王沂孙
翠箔凉多,绣囊香减。
软玉分绸,腻云侵枕。 ——肖东父
古柳垂攀,轻鸥聚别。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 ——吴文英
皓月疏钟,悲风断漏。
断雁无情,离鸾有恨。 ——洪 瑹
戏鼓才停,渔榔乍歇。
御苑烟花,宫斜露草。 ——陈允平
15、《风入松》上片结句多用对偶: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
乍试泥金巧扇,初裁水碧轻罗。
细雨一犁春意,西风万宝生涯。 ——张 炎
书沼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虞 集
蕙草情随雪尽,梨花梦与云销。 ——张 翥
仙客玲珑玉树,佳人窄索金莲。 ——张可久
翠幌光摇绛蜡,画堂暖泻银瓶。 ——舒 頔
16、《满江红》上、下片中两句七言,多用对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 飞
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
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 ——张孝祥
看山看水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空有鬓如潘骑省,断无面见陶彭泽。 ——刘克庄
杨柳结成罗带恨,海棠染就胭脂色。
寸寸锦肠浑欲断,盈盈玉泪应偷滴。 ——刘 过
何处征帆林梢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吴 潜
上列七言偶句,都是音节略带拗怒,而且均拗在句尾。
《满江红》词虽词谱注明可用对偶句,但也可不用。下面就是不用对仗的:
绿遍芳洲生杜若,楚帆带雨烟中落。
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 ——张元干
羞向姮娥谈旧事,几经三五盈还缺。
试与含愁弹绿绮,知音不遇弦空绝。 ——房舜卿
有的词人填《满江红》词,在上片用了对仗,而下片不用对仗,如:
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
虚负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 ——许 衡
也有词人在上片不用对仗,而在下片用对仗的,如: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 ——萨都剌
17、《满庭芳》开头两个四言句例用对仗: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秦 观
烟锁长堤,云横孤屿。 ——蔡 伸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
月洗高梧,露溥幽草。 ——张 镃
鸥起苹中,鱼惊荷底。 ——晁补之
绿绕群峰,红摇千柄。 ——晁端礼
淮叶缤纷,江烟浓淡。 ——陈 瓘
南月惊乌,西风破雁。 ——程 垓
草满池塘,莺啼杨柳。 ——吴 儆
露苇催黄,烟蒲驻绿。 ——瞿宗吉
18、《念奴娇》上、下片第六、七两个四言多用对仗: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张孝祥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李清照
翠叶吹凉,玉容消酒。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姜 夔
岸嘴冲波,篱根受叶。
落日沙黄,远天云淡。 ——张 炎
19、《望海潮》上、下片第四、五两句四言多用对仗: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 永
三馆俊游,百街高选。
海外九州,邮亭一别。 ——赵 可
山倚断霞,江吞绝壁。
六郡少年,三关老将。 ——折元礼
20、《高阳台》开头两句四言,多用对仗: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 ——王沂孙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 ——张 炎
灯火烘春,楼台浸月。 ——刘 镇
以上那些词调规定了在特定位置要用对仗,可以让词句显得精美工整,有一定的美感。学者须知词的工整,虽在属对,然总宜变换流动。一首词中的对句也不应用得太多,通首对句会显得呆板,毫无意义,总是要骈散结合,声韵谐美,单双参差才好。
词句中使用对仗,既可用工对,也可用宽对。某些上、下句字数相等的句子,即使在前人没有用对仗的例子,也允许用对仗。词中的对仗是很灵活自由的,凡可对可不对的属于自由对仗。
三、自由对仗
凡词格所列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而对仗的字数亦多变化,有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分别举例于后:
(一)三字对
属于正常的仄脚句在前,平脚句在后,而且平仄合律的三字对仗句,如:
携竹杖,更芒鞋。 ——辛弃疾《鹧鸪天》
奠淮右,阻江南。 ——姜 夔《满江红》
愁似海,思如云。
花影碎,月痕深。 ——曹良史《江城子》
尘满面,鬓如霜。
明月夜,短松冈。 ——苏 轼《江城子》
惊塞雁,起城乌。
红烛背,绣帘垂。
眉翠薄,鬓云残。 ——温庭筠《更漏子》
寻柳眼,觅花须。 ——张表臣《蓦山溪》
风细细,雪垂垂。 ——田不伐•前 调
轻郢客,重巴人。
欺贺宴,压黄秦。 ——刘克庄《柳梢青》
属于平脚句在前,仄脚句在后的如:
露堤平,烟墅杳。 ——梅尧臣《苏慕遮》
柳丝长,桃叶小。
雪香浓,檀晕少。 ——晏几道《更漏子》
碧云天,黄叶地。
黯乡魂,追旅思。 ——范仲淹《苏幕遮》
剪红情,裁绿意。 ——吴文英《祝英台近》
粉痕消,芳信断。 ——吴淑姬•前 调
柳烟浓,月露重。 ——王 嵎•前 调
宿醒苏,春梦醒。 ——汤 恢•前 调
(二)四字对
汪东《词学通论》云:“四字句例,于词中极为紧要,其排偶处,尤须精警动目,不可草草。”
四字句对仗,有词义能对而平仄不能对的,也有词义和平仄都能对的。
1、只是词义相对,而平仄不能相对的,如:
残香余粉,闲衾剩枕。 ——张子野《御街行》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 ——柳 永《少年游》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小桥横渡,曲屏深院。
数声鸿雁,两行鸥鹭。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贺 铸《青玉案》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
一声征雁,半窗斜月。 ——曹 组《青玉案》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 ——张 辑《桂枝香》
拒霜争艳,断霞分彩。 ——贝清江《八六子》
2、词性和平仄都能相对的,如: 乳鸡新燕,落月沉星。 ——张子野《御街行》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 ——苏 轼《念奴娇》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 ——吴 琚•前 调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 观《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翠叶庄莺,朱帘隔燕。 ——晏 殊•前 调
风绡绛蜡,露浥红莲。 ——周邦彦《解语花》
黄垂密雨,绿涨薰风。 ——宋齐愈《眼儿媚》
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 雱•前 调
双飞燕嬾,百啭莺娇。 ——马浩润《行香子》
落日镕金,暮云合壁。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李清照《永遇乐》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
书盈锦轴,恨满金徽。
两地离愁,一尊芳酒。 ——蔡 伸《苏武慢》
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辛弃疾《沁园春》
3、还有下二字承上四言偶句:
瘦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 ——佚 名《晏清都》
长短对仗最易被人所忽视,如吴文英《绛都春》上片“叶吹暮喧,花露晨晞秋光短”,下片“旧色旧香,闲云闲雨情终浅。”同是上四下七句式,四字句与七字句之上四字作对仗,即“叶吹暮喧”与“花露晨晞”,“旧色旧香”与“闲云闲雨”各成对仗。
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说:按词之句法,以奇偶相间搭配,而成章法之变。故遇两句可作对,便须对。两结句而在中间,有时不对尚可,如在起头八字,则非对不可。如《满庭芳》之“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翠楼吟》之“月冷龙沙,尘清虎落”,《高阳台》之“宫粉雕痕,仙云堕影”,皆是例也。又一词中如有字数相同的对句,在二联以上者,无论为四字、五字、七字,或在前半,或在后半,均须变换组织,亦如律诗中的对句然。同头、并脚等病,均须避忌。
(三)五字对
五字句对仗,相当于五言律诗中两联。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苏 轼《南歌子》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梦已断,空有梦相随。 ——韦 庄《女冠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生查子》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 ——秦 觏•前 调
饥鸟啄琼树,寒波净银塘。 ——陈 铎•失调名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李 珣《巫山一段云》
还有词性都相对,只有句末一字平仄不对的类型,如: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秦 观《千秋岁》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谢 逸•前 调
泪余痕在枕,别久香销带。
锦书消息断,玉漏花阴改。 ——孔平仲《千秋岁》
还有上下句平仄相粘,两句末同是仄声字,只是词性相对的类型。如: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李之仪《谢池春》
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
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 ——张 先《谢池春慢》
还有下二字承接五言偶句:
巧莺喧翠管,娇燕语雕梁,留客。 ——佚名《花发状元红慢》
(四)六字句
词中的六字句对仗比较普遍,有的是词义和平仄都能相对的,有的只是词义能对,而上下句是平仄相粘句式,平仄不能相对的。
1、属于词义和平仄都能相对类型的如: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柳 永《诉衷情近》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朱 熹《西江月》
废港芙蓉滴露,断堤杨柳摇烟。 ——瞿宗吉《木兰花慢》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 观《八六子》
岫边红日初斜,陌上飞花正满。 ——佚 名《扑蝴蝶》
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刘克庄《风入松》
麦陇青摇一望,前山翠失双峰。 ——赵师侠《朝中措》
明月为谁圆缺,浮云随意阴晴。 ——陈 铎•失调名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晏几道《临江仙》
靺鞨斜红带柳,琉璃涨绿平桥。 ——葛鲁卿《西江月》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陆 游《临江仙》
旧歌空忆珠帘,彩笔倦题绣户。 ——史达祖《东风第一枝》
2、只有词性相对,平仄不能相对的,如: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 ——贺 铸《水调歌头》
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林玉渚。 ——完颜亮《昭君怨》
云被歌声摇动,酒被诗情掇送。 ——张 镃《昭君怨》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 ——张孝祥《水调歌头》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张 升《离亭燕》
曾宴桃源仙洞,一曲舞鸾歌凤。 ——李存勋《如梦令》
学者虽然讲求词之工整,但在属对时,总宜变换流动,断不可以词藻堆砌。
(五)七字对
词的七字句对仗相当于七言律诗中的两联句子。词中出句仄脚、对句平脚的对仗,多用于《摊破浣溪沙》、《瑞鹧鸪》、《望江南》、《浣溪沙》、《鹧鸪天》、《破阵子》等调;出句平脚,对句仄脚的对仗,在《木兰花》、《玉楼春》这些调中比较常见。
1、出句仄脚,对句平脚的对仗,如:
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苏 轼《鹧鸪天》
见了又休还似梦,坐来虽近远如天。
陇禽有恨犹能说,江月无情也解圆。 ——欧阳修《瑞鹧鸪》
掐条竹杖家家酒,上个篮舆处处山。 ——朱敦儒《鹧鸪天》
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 ——陈 铎•失调名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张孝祥《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摊破浣溪沙》
春寒搅树花如雨,夕霭迷空燕趁门。 ——吕谓老《思佳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
微有些寒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 ——辛弃疾《摊破浣溪沙》
2、出句平脚,对句仄脚的对仗,多用于《玉楼春》、《木兰花》等调。如:
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 ——晏几道《玉楼春》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外离愁三月雨。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晏 珠•前 调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
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晏几道•前 调
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严 仁•前 调
墙头簌簌暗飞花,山外阴阴初落日。 ——张 先《木兰花》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苏 痒•前 调
3、拗句如:
溪边雪霭藏云树,小艇风斜沙嘴路。 ——张元干•失调名
三字至七字的偶句,大多有内在联系,如相似、相联,上下对句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称为并头对;上下对句的意义不能独立,两者兼存在语法联系的对仗称为流水对,也称串对。这种对仗的作法难度较大,在词中少见,在诗中出现较多。例如: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刘 过《西江月》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 ——阎 选《浣溪沙》
1、下句承接上句的,如: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王 维《辋川闲居》
2、上、下句间存在转折关系的,成“虽然……但是……”、“本已……何况……”等句式的,如: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刘禹锡《鹦 鹉》
3、上、下句间有条件关系的,如:
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 稹《遗悲怀》
孔汝煌先生说:流水对有流走生动的特点,用于诗篇中可改变一般对仗成相对并立句式的单调模式。有的近体诗尾联用对仗,如用普通对仗,常给人以话未说完的感觉,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的尾联)仿佛全诗真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成。但若在以对仗结尾时用上流水对就会有水到渠成,戛然而止的感觉。如“剑外忽闻收剑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乌峡,便下襄阳到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颔联用反对,颈联用正对,尾联用流水对,单从对仗的技巧运用变化而言,也无愧为名篇杰作。
(六)词的起、结句用对仗
1、三言对起:
宝钗分,桃叶渡。
剪红情,裁绿意。 ——《祝英台近》
掩朱扉,钩翠箔。 ——《木兰花》
古帘空,坠月皎。 ——《秋宵吟》
画帘深,妆阁小。 ——《早梅芳近》
2、三言对结:
肠成结,泪盈襟。 ——《燕归梁》
荡芳襟,写石醥。 ——《倒 犯》
鬓虽残,心未死。 ——《夜游宫》
3、四言对起: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 ——《望海潮》
绀玉波宽,碧云亭小。 ——《选冠子》
嫩水挼蓝,遥堤影翠。 —— 前 调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 ——《永遇乐》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 ——《绮罗香》 万里飞霜,千山落木。
草脚愁苏,花心梦醒。
妒雪梅苏,迷烟柳醒。 ——《东风第一枝》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
乱雨敲春,深烟带晚。 ——《锁窗寒》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 ——《高阳台》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满庭芳》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 ——《声声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慢》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 ——《石州慢》
一叶舟轻,双浆鸿惊。 ——《竹香子》
水国云乡,冰魂雪魄。 ——《凤凰台上忆吹箫》
4、四言对结:
黄垂密雨,绿涨薰风。 ——《眼儿媚》
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高阳台》
海棠铺绣,梨花飞雪。 ——《柳梢青》
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沁园春》
怕唱阳关,莫唱阳关。 ——《一剪梅》
心在天上,身老沧洲。 ——《诉衷情》
5、五言对起:
画烛寻欢去,羸马载愁归。 ——《红罗袄》
晚见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喝火令》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水调歌头》
帘烘泪雨干,酒压愁城破。 ——《满路花》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南歌子》
6、五言对句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临江仙》
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女冠子》
小轩欹枕簟,檐影挂星河。 ——《临江仙》
7、六言对句起: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破阵子》
裙褶绿罗芳草,冠梁白玉芙蓉。 ——《西江月》
芳草洲前道路,夕阳楼下栏干。 ——《江月晃重山》
冠剑不随君去,江河还共恩深。 ——《何满子》
8、六言对句结:
作态似浅仍深,多情要密还疏。 ——《风入松》
西子冰绡冷处,素娥宝镜圆时。 ——《木兰花慢》
争叶初生薄晕,金猊旋翻纤指。 ——《天 香》
9、七言对句起: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叶应压愁鬟乱。 ——《踏莎行》
10、七言对句结:
隔苑兰馨趁风远,邻墙桃影伴烟收。 ——《春风袅娜》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词。 ——《一七令》
江梅的的依茆舍,石濑浅浅漱玉沙。 ——《喜春来》
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玉楼春》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