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律诗对仗与对联的区别:
楹联虽然来源于古诗词,但是经过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只有汉字才能表现的独立文体。所以它与律诗的对仗有着共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格律。
1.律诗对仗要押韵。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而对联不需押韵。如:
仁德养性顾宽容,行端骨傲==z
忠义修身归淡泊,笑拈云清
2.律诗对仗字数有限制,不多于七字,不少于五字。如: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而对联除上下联字数相等外,每一副对联没有字数限制。几个到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字都可以。
如:情柔似水==志毅如钢
汴城秋早,丛菊醉卧西风,姹紫嫣红,袅袅晴丝知昼暖,情回古道,泪染青衫,清词一曲更增愁,纵飘零莫怨,东篱把酒,伶仃瘦影,渐黄昏后=
古越春深,翠荷初凝鲛露,晶莹剔透,清清碧水载情幽,又过沈园,何觅红袖,宫柳满园还添恨,对昔日亭台,鸿影绿波,戍角 斜阳,尽旧梦中。
3.律诗每一联对仗的含义,只是全首律诗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单独把一副对仗拿出来不可能完整的说明全诗的中心思想。
如:和风吹柳绿==细雨点桃红
二、对联的对仗法:
词的对仗须按词牌规定。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这二十九种对中,或许由于千载以前在海外写定,或许辗转传抄,错误脱漏之处很多。 因此有些例句,使人感到义例不明,无所适从。另外,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
1.正名对,又名 “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
东圃青梅发==
西园绿草开。
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送酒东南去==
迎琴西北来
“迎”、“送”与“去”、“来”都是广义词,“东南”、“西北”都属于方位词的范畴,所以是正名对。边月随弓影==
胡霜拂剑花。
云光鬓里薄==
月影扇中新。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
议月眉欺月==
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各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如:
夏暑夏不衰==
秋阴秋未归。
3.叠字对,又称连珠对,或联绵对。如:
望日日已晚==
怀人人不归。再如:
烟离离万代==
雨绝绝千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
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
4.叠韵对,如:
郁律构丹巘==巘(音:yǎn ,意:大山上的小山)
棱层起青嶂。
这副对联中的“郁律”同韵母,“棱层”同韵母。
5.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如:
东限琅琊台==
西距孟津陆。再如:
送春唯有酒==
销日不过棋。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6.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
别宴花欲暮==
春日鬓俱苍。再如: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 三、传统对联的写法: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
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 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
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 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二)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三)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四)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
人民岁月新
都是名词对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
四、对联术语:
1.对联:对联的称谓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和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 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
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2.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 ;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是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古音平仄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3.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b.对联每边最后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4.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5.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a.“食包包食饱”:这是个酒楼联, 此联的特点1.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2.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 b.“鹅儿不食草”: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又是药名。
6.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7.正对:亦叫同类对。
8.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 锋 从 磨励 出==
梅花 香 自 苦寒 来
9.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10.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11.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桂馥”和“兰芬”、“山流”与“水静”亦属自对,下联只须自对即可,上下联对仗可放得很宽。本例应说太工整了。
12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字面上对仗工整,而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13.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例: 碧/翠、白/素、红/赤、孤/独、中国/神州等。
14.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例: 山静似太古 ,孤平不算末字平音,如“山静似太初”亦为孤平。
15.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如:花重锦官城 。但孤仄的说法似乎未被广泛认同。
16.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例:报得三春晖,
17.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例:推窗引月卧。
18.副: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19.出句:对联的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
20.对句: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 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
21.对对: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五、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
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
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
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
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
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
楹联虽然来源于古诗词,但是经过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只有汉字才能表现的独立文体。所以它与律诗的对仗有着共性和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格律。
1.律诗对仗要押韵。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而对联不需押韵。如:
仁德养性顾宽容,行端骨傲==z
忠义修身归淡泊,笑拈云清
2.律诗对仗字数有限制,不多于七字,不少于五字。如: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而对联除上下联字数相等外,每一副对联没有字数限制。几个到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字都可以。
如:情柔似水==志毅如钢
汴城秋早,丛菊醉卧西风,姹紫嫣红,袅袅晴丝知昼暖,情回古道,泪染青衫,清词一曲更增愁,纵飘零莫怨,东篱把酒,伶仃瘦影,渐黄昏后=
古越春深,翠荷初凝鲛露,晶莹剔透,清清碧水载情幽,又过沈园,何觅红袖,宫柳满园还添恨,对昔日亭台,鸿影绿波,戍角 斜阳,尽旧梦中。
3.律诗每一联对仗的含义,只是全首律诗中心思想的一部分,单独把一副对仗拿出来不可能完整的说明全诗的中心思想。
如:和风吹柳绿==细雨点桃红
二、对联的对仗法:
词的对仗须按词牌规定。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
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
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这二十九种对中,或许由于千载以前在海外写定,或许辗转传抄,错误脱漏之处很多。 因此有些例句,使人感到义例不明,无所适从。另外,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
1.正名对,又名 “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
东圃青梅发==
西园绿草开。
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送酒东南去==
迎琴西北来
“迎”、“送”与“去”、“来”都是广义词,“东南”、“西北”都属于方位词的范畴,所以是正名对。边月随弓影==
胡霜拂剑花。
云光鬓里薄==
月影扇中新。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
议月眉欺月==
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各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如:
夏暑夏不衰==
秋阴秋未归。
3.叠字对,又称连珠对,或联绵对。如:
望日日已晚==
怀人人不归。再如:
烟离离万代==
雨绝绝千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
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
4.叠韵对,如:
郁律构丹巘==巘(音:yǎn ,意:大山上的小山)
棱层起青嶂。
这副对联中的“郁律”同韵母,“棱层”同韵母。
5.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如:
东限琅琊台==
西距孟津陆。再如:
送春唯有酒==
销日不过棋。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6.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
别宴花欲暮==
春日鬓俱苍。再如: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 三、传统对联的写法: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
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 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
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 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二)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三)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四)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
人民岁月新
都是名词对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
四、对联术语:
1.对联:对联的称谓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和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 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
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2.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 ;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仄是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古音平仄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3.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b.对联每边最后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4.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5.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a.“食包包食饱”:这是个酒楼联, 此联的特点1.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2.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 b.“鹅儿不食草”: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又是药名。
6.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7.正对:亦叫同类对。
8.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 锋 从 磨励 出==
梅花 香 自 苦寒 来
9.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10.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11.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桂馥”和“兰芬”、“山流”与“水静”亦属自对,下联只须自对即可,上下联对仗可放得很宽。本例应说太工整了。
12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字面上对仗工整,而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13.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例: 碧/翠、白/素、红/赤、孤/独、中国/神州等。
14.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例: 山静似太古 ,孤平不算末字平音,如“山静似太初”亦为孤平。
15.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如:花重锦官城 。但孤仄的说法似乎未被广泛认同。
16.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例:报得三春晖,
17.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例:推窗引月卧。
18.副: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19.出句:对联的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
20.对句: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 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
21.对对: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五、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
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
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
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
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
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