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 Home | About | 诗词理论 | 诗词集 | 诗词趣话 | 词评 | 其他 | 戏曲 | Other |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律诗的对仗与对联(一)”

一 、对仗概述: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亦称“对偶”或“俪词”。即是把相似或相反之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以构成华美之词句。如:“泪落故山远==
病来春草长”, 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近体诗中,律诗要求对仗的两联是颔联和颈联,绝句没有对仗要求。对仗的一般规则:
一是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他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我们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二是词意相对或相似或相关,相对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相似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相关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等。 三是组成形式一样,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例如:
“柳絮打残连夜雨==
桃花吹散五更风”,
大致上,柳絮与桃花相对,打与吹相对,连夜雨与五更风相对。大家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2,颜色自成一类;
3,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以上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4,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5,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与今天几乎相同。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性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连绵词、副词、虚词。代词、名词 :名词是一个大类,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1)天文——天 空 日 月 风 云 雨 雪 阴 阳 气 烟 星 斗等;
(2)时令——春 夏 秋 冬 年 月 日 时 节 昼 夜 晨 昏 晓等;
(3)地理——地 山 水 江 河 川 海 城 峰 田 石 桥 泥 岭等; (4)宫室——房 庐 楼 室 门 巷 街 墙 井 栏 庙 店 殿 庭等;
(5)器物——舟 车 钟 鼓 枕 剑 炉 杯 樽 尺 帆 香 瓶 灯等;
(6)衣饰——衣 裳 襟 领 袖 巾 冠 钗 簪 扇 杖 靴 袍 环等; (7)饮食——酒 茶 饼 药 丹 餐 茗 酿 浆 饭 肴 菜 羹 蜜等;
(8)文具——笔 墨 纸 砚 印 书 剑 琴 棋 箫 卷 轴 册 毫等;
(9)文学——诗 书 赋 章 句 经 论 字 信 篇 歌 画 文 编等;

(10)植物—— 树 花 草 藤 枝 条 根 茎 叶 柳 禾 萼 蒂等;
(11)动物—— 马 牛 鸡 犬 鸿 雁 禽 猿 骏 蝇 凤 鱼 鸦等;
(12)形体—— 身 心 肌 肤 发 骨 眼 耳 鼻 颊 魂 声 音等;

(13)人事—— 功 名 恩 怨 愁 喜 妆 醉 梦 辞 爱 憎 谈等;
(14)人伦—— 父 母 兄 妻 夫 女 儿 姑 农 将 鬼 仙 贤等; 以上的名词分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例如“霜”归天文,而“冰”应归地理,但有时候不同门的却是常常并称:“天”和“地”,“雪”和“冰”,“风”和“浪”等等,虽然分属两门,对仗却是最工整。专名只能和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动词和形容词,这两种词性,古今完全相同,不举例了。值得一提的是,不及物动词,就是动词后面不带对象宾语的,如“奋斗”是动词,但它后面不能带宾语,说成“奋斗我<你、他>”都不行,因此,“奋斗”叫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相对。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百、 千、 万、 两、双、孤、独、数(读shuò,屡次)、几、半、再、群、 诸、众。方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里、边、侧、前、后、左、右、上、下 。连绵词只能和连绵词相对,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也不能相对,譬如:①名词连绵词:鸳鸯 鹦鹉 玻璃等;②形容词连绵词:逶迤 磅礴等;③动词连绵词:踌躇 踊跃等。数目词、颜色词、方位词、连绵词都自成一类,这四类词很少和别的词相对。副词,就是用在动词前,表示这个动作的情状、意愿、等等的词。如: 忽、渐、才、乍、已、将(将要)、欲(想要)、拟(打算)、即、 皆(共同 )、俱(一同)、岂、空、徒(徒然)、枉(枉自)、 频、屡、每、亦(也)、却、休(别、不要)、莫、不、只等。虚词:与、和、共、同、并、且、于、而、则、因、为(读去声)、 之、乎、也、矣、焉、哉、耶、然、尔等。代词: 分为人称代词吾、汝等,指示代词彼、此等,疑问代词何、胡等。
下面讲对仗, 对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对,就是同一门的相对,例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伦对人伦,以颜色对颜色等等;
第二类是邻对,例如以天文对时令,以器物对衣服等等;
第三类是宽对,就是以名词对名词,以动词对动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对仗的种类:后人于对偶之名目,愈析愈详,愈分愈细,日人遍照金刚于其【文镜秘府论】一书中,掇集唐人不同之对仗名目,共分二十九种之多。而近人张正体先生于【诗学】一书则分对仗为“平头对、合璧对、垂珠对、拱璧对、隔句对、联璧对、互成对、实字对、虚字对、流水对、双声对、叠韵对、交股对、浑括对、假借对、同类对、巧变对、无情对、问答对、双声叠韵对”等二十种。 但简要说来,主要是四种:1. 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2、宽对:宽对是相对于工对来说的,它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在工对来说,词性方面,应当是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如果是宽对,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或者更宽一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就是宽对,不象工对那么讲究。如果再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都是这种情形。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或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4,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诗家谓之'十字格’”。所以流水对也叫十字格。 关于对仗的位置:在正格中,是中两联必须对仗,在这种规则的基础上,又有四种情形。1,中二联对仗,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形,多数近体律诗都是这样。2,四联全对,如《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作者: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 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 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 不是宸游玩物华。3,首联、颔联、颈联对仗 如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颔联、颈联、尾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流水对一般放在句末的较多见,但也不是绝对。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种情形也有以下几种:
1.只有颈联对仗 2,全篇不对 3,首联、颈联对,这叫“偷春格”。句中自对:还有一种叫句中自对,
如“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 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这又叫当句对。 对仗的避忌:1,纤巧:纤巧是指过分注意对仗的工整,而把内容及意境放在一边,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2,合掌: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对仗法:对仗法是近体诗(包括律诗、排律、近体绝句)格律的基本要求之一。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近体诗中的对仗,就是一种要求极为严格的对偶句,主要包括词语的相对和句式的相对两个方面。词语的对仗,必须在词汇意义上属于同一大类,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事对人事等。同时,在词性上也要求基本相同,如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还要求平仄相对,即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结构相对,即以连绵词对连绵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等等。相对的字必须不同,同字不能相对。句式的对仗,是指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以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等。试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第一联中,“白”与“黄”,以颜色对颜色,“日”与“河”以自然景物对自然景物,“白日”与“黄河”都充当主语。“依山”与“入海”相对,都是动宾词组充当状语。“尽”与“流”相对,都是动词充当全句谓语。“依山尽”对“入海流”,都描写了动态。全联以以“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声调铿锵,富有音乐性。第二联中,“欲穷”对“更上”,都是动词前面带有状语的偏正词组。“千里”对“一层”以数量对数量,以平仄对仄平,对仗十分工整。最后以“目”对“楼”,虽然在意义上并不属于同一大类,但它们都是名词,而且以仄对平,对仗还是比较工整的。总之,对仗是通过语词和句式的两相对偶,来取得诗歌形式上和意义上两方面整齐匀称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我国汉字所特有的艺术手段。当然要做到字字句句的工整对仗是十分困难的,诗人们在创作中就运用了种种通融的方式,即所谓“宽对”和“借对”。前者如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的第三联
浊酒难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其中只有“难销”与“应仗”是工对;“忧国泪”对“出群才”就比较宽;至于“浊酒”和“救时”,在词性和结构上均不相同,但在平仄上还是可以相对的,这两句就叫做宽对。 后者如李商隐《令狐八拾遗绹见招》的
汉苑风烟吹客梦==
云台洞穴接郊扉,联中以“汉”对“云”。如果把“汉”解释为星空中的“河汉”,那么,与“云”是天文对天文,但诗中却指的是“汉朝”,这就叫做借对。古体诗和词的对仗,要求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可以同平仄相对,同字相对,如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及毛泽东《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等。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
name
title
color
mail
URL
comment
password   Vodafone絵文字 i-mode絵文字 Ezweb絵文字
プロフィール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Powered by Ninja Blog Template by CHELLCY / 忍者ブログ /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