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意象是创造诗歌意境与构成诗歌形象的基本要素,意境是衡量诗的成败的准强,所以有无意境及意境的高下,就成为诗人追求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分析研究意象意境十分重要。此篇拟分为意象意境两大部分,先从意象说起。意象要分做几层意思来说。
一、词语的意象学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体。例如当代诗熊鉴《临江仙·谢友人邀从商》末尾:“家贫不必酒盈樽,老僧方入定,幸勿乱敲门。”诗中采用的“敲门”这一词语,是经过了诗人幻想联想而成,它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具体形象,拾妤表达了诗人宁以清贫自守,不追逐名利的主观情感的需要,是主观与客观和谐的统一体。“敲门”这一词语意象,还只专指意象符号,但艺术的意象是心象、想象中的主观形象,且主观情意的意蕴,已超过了词语的实际意义。湖南省班协王和政《与某教授论诗》:“名言非尽名家有,肯吐真情即好诗。”“真情”这个意象,就是强调了主观情意的特殊意义。词语的意象与心迹的意象重合,方是客主统一。
二、意象的三种用法
意象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具体而不抽象,通常有三种用法:
1、诗在字面上的物体称谓。如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的《自嘲》:“四爱诗文书画;一生苦辣酸甜”两句的后八字表达了八种名物称谓。而这种称谓也包括暗喻或明喻的名物化,如福建泉州杨逸民的《杂咏》:似水琴声流泪下;如春诗梦暖胸中“水、月、春、胸”,这些明喻中的物体称谓,都是意象词语。
2、对视觉物体和景象描写。湖南刘凤湘《山乡个体商店》联:“小店路边斜,顾客初来先买笑;闲翁门外坐,主人乍去代收钱”。“买笑”、“代收钱”是所见场面的奇特描写。
3、常用的是比喻比拟语言与含蓄语言(象征、暗示、典故)相互作用,构成人(心)与物异质同构,成为诗歌的基本主题。心物异质同构,是由于客观物与内在生命律动的形态、性质、关联的形式相似(结构相似),从而发生共振、共鸣、认同。如李经纶的《岁月》七绝后二句:“岁岁京华风满路,额头添了鲤鱼纹”。“鲤鱼纹”曲喻暗示诗人曾为中华诗词开创的辛勤,作了心灵化的意象刻铭。
三、意象的艺术特征即人(心理)与物异质同构原理,主要是:
1、事实的虚化:追求者追求的人物、事件、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简直叫人怀疑它是否有实体存在;正是如此,才显得空灵而有象征意味。原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杨植霖迁入北京后,寄赠兰州大学林家英七绝的后二句:“一缕诗心来远路,无声细雨润心扉”、“雨润心扉”虚幻得无迹可寻,而象征味却实足。湖北汉川夏安民的“一张笑脸传暖意,三尺柜台播春风”。“暖意”“春风”都是事实的虚化,可思可说而不可扪捉。
2、意象的空灵: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物体,而是一种心象——类似事件,类似感受的综合、凝聚,虚化成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景,这种心理情景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诗经》里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郁达夫故居在江畔》七绝的后句:“始知郁子文清丽,为有春江洗笔来”。“洗笔”虚拟的象征性意象曾得到郭沫若评价为“不落俗套”。“洗笔”虚构幻影、悟而得神,由江畔文人演化而成空灵意象。非实有其事却达意通情。
意象,当然也是形象,但它不同于视觉听觉直观的形象,是通过心灵感受思而行之的形象。艾青界定为“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好的意象创造,可以超脱实景描写,赋予想象的主观色彩,仍能为人所感知的具象,云南王儒昌《反腐倡廉》:“反腐断脓根,医药岂有医刀快。”刀断病根,角度新、全用了想象。
四、意象群的并置关系。这可简单地概括为两种倾向:
1、相似并置:即表现意义的相似叠加。王俨思的《长沙烈士公园看菊展》七绝后二句:“不向春风输一笑,年年秋日斗寒霜”。以“春风”“秋日”并置,并作相似叠加,以赞菊之内在品质。名家丁芒《随感》:“两脚量天游万里、一肩载月度千关。梦飞弹雨燃心热,神着刀光照胆寒”。每两句都有相似意象叠加,共把战斗体验的情意表现得俏俊挺拔。
2、相反并置:即表现意义的相反性映托。大名家林从龙有一首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七七过卢沟桥》:“烽水卢沟迹已陈,长桥风物焕然新”“陈”摹写过去的时间,“新”描绘今日的空间,两相映衬;“东邻未必妖氛静,忍拂残碑认弹痕”以疑问句写日本彼岸,以陈述句写自我之“认”,促人警醒。且前二句叙述历史性景物,后二句抒发现实性情感,构成第二重映托。
五、意象的时空意蕴,具体分为两种:
1、空间意蕴:从空间角度审视内涵外延的广泛关联。如:
湖南冷水江市匡达人的《书斋》:“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书田”出自宋王迈“书田勤播”种出菽粟,双关味求真。“芝兰生于深林……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世家语》;“心地”(佛家语),言心如大地滋生万物的大地,陷去了“书斋”的内涵,而以外延的“菽粟”、“芝兰”以空间可见之物露之,故称之为横向的空间意蕴。
2、时间意蕴:将夸越不同时间的意象,以展示发生渊源、流变及发展的历史。如神速建吴桑平的《刘少奇诞辰百周年》:“千古奇冤千古泪”“千古”一个无限的时间词。前一个“千古”表示发生的冤案是史无前例的,含有一炮轰击,坐六字狱负辱蒙冤之深;后一个“千古”流变为人民永远怀念之切,悲痛至极。
六、意象形态
意象形态的基本思路——词语是表情过意的,其艺术方式可分为三种:1、直抒胸臆,2、融情于景,3、比兴寄托。后二者情意较隐在,但还不等于“无我之境”。依照王国维的见解:“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简单地说:“以我观物”就是带着“自我”的正在兴发的情志意理去观看事物,势必发生主观情意向客观事物的注射移入,即产生移情于物,使客观事物直接点明悲哀喜乐;或间接地改变状态、性质或关系,染上观看者的倾向和情调,有如“风急天高云啸哀”。1987年熊东段《书感》“乾坤偌大能容我,拥抱东风到白头”“云啸哀”与“我拥抱东风到白头”都直接地点明了“我”的情意色彩。意象也有间接因缘;“枯藤老树昏鸦”。田汉1942年《题徐悲鸿作猫图》七绝后二句:“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悟悲鸿写怒猫。”“枯、老、昏、怒”都含有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间接地渗透着“我”的感情色彩。以上都以我观物带着自己的主观情意去观察事物,形成了有我之境。
“以物观物”的两个“物”——后者指客观事物,前者指主观“物化心态”去观察事物。物化心态的本质特征有二:
1、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置功名、利禄、富贵、权势于度外、弃个人祸福、穷通、得失、成败于不顾。用此种虚静心态观照事物,成为真正的审美观照。苏轼“虚能了解动。空故纳万境”。自由境界要求通过认清客观规律,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自然和社会,才能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无我之境,就是忘记个人的功利欲望。陶渊明、王维就基本处于这种心态,他们的诗中多为有“无我之境”。诚然,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就是创造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长沙市十七中教师龙非池写《常德招屈亭》一副对联是:
枉渚昔淹回,身窜穷荒空有恨;
鼎城今崛起,魂来乐土不须招。
突出了今日鼎城的繁盛,“魂”自必“来”,遮抑一“招”字,用“不须招”烘云托月;由此也明显地对照上联的“杠渚穷荒”。真正地做到了以鼎城之物而观物也。
2、物化就是忘我。忘与无相通。演员进入角色就是完全忘记了原来的我的对象化状态,物我无界的心态之中,把物当作我,把我当成物,无阻隔而广泛的物我交流。物我同构联想,物我认同组合。无我之境,完全是在这种物我浑化一体的心理状态下创造出来的。物我深化心态就是忘我状态。林则徐少年赶考,其父恐其远行疲累,便背他去进考场,主考官即景索对:“以父作马”,林则徐出口应对:“望子成龙”。主考官赞其才华非凡,连说:“神童、神童”,妙在他们把原来的“父子”变成新的“马龙”。
“无我之境,人唯以静中得之”,就是无我之境必须呈现出自始至终的平静的心态,微妙的体味出幽静的境界。有我之境,适得其反。故是动之静时得之。“有我”之别,原与动静心态有密切关联。
七、意象结构方式——借体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体。它们有两种结合方式。一是意与象的直接对应,即所表达的情志意理直接渗透在所描绘的景物人物之中。相当于直陈其事的“赋”可称为本体意象。另一种是意与象的之间接对应,即所表达的情志意理,并不直接在所描绘的景物人物本身,更多的是间接地涵容在此所隐喻的其它景物人事之中,大至相当于比兴手法,可称之为借体意象。一切比喻、比拟、象征、典故等意象者是借体意象。
借体意象的基本构成三要素,即借体、被借体及其所涵溶的情志意理。在比喻意象中,借体就是喻体。被借体就是被喻体。情志意理就是这个意象的表现意义。即渗透、包蕴、体现在喻体和被喻中的主体情感意念、心态、精神等内在生命动力方面的东西。例如白雉山的对联:“城市面向乡村,齐头并进;工厂支援农业,比翼双飞”上下联前句是被喻体,后句是喻体,是一个复合型的比喻意象,其情志呈示出诗人的惊呼神态和豪万气魄。渗透着盛世的时代精神。再如1992年《广西法制报》胡静怡的下联:“人心有枰,早把党风党纪称在胸怀”。1996年陕西“桂花杯”邱戎华的“桂花奶粉情无价,华夏名牌口有碑”。“上述”“心有枰”“情无价”“口有碑”都喻有一定的情志意理。汉川夏安民的科学种田有一联:“科学犹如猛虎添翼,革新好比骏马奋蹄”者相比,呈现出作者把科学知识当成是致富的阶梯的情志意理。
同样,象征意象的三要素则是象征体被象征体及其表现意义。1998年合肥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迎春征联,马庆友的“幸福果香群手育;文明花美众人浇”全联象征意义就是含蓄地表现改革年代全民奋进而繁荣昌盛的社会景象,表现诗人感物赞时和无限美满愉感。
比拟意象则是拟体、被拟体及其表现意义的三位一体。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她在丛中笑”就包含着三重比拟关系;以“她”称“梅花”,暗拟领袖是一重比拟;以“梅花开放”暗拟领袖哭(二拟)以“花丛簇拥梅花”暗拟民从拥戴领袖,是第三重比拟。此处的梅花、梅花开放、梅花在花丛中开放、是借体拟象;领袖、领袖笑,领袖在群从中笑;则是被借体拟象,而所要表现的情志意理,则是领袖与民众同忧乐的精神风貌。新疆诗人星汉1984年《燕山放峰人》绝句后二句:“春风轻描帘花起,山色泉声入账幕。用拟人法写了放峰人不孤单,谐趣新颖。”
借用典故。无论隐显,都是借古喻今,因为典故意象的借体是古人古事,被借体是今人今事,而内涵则是用典者的情感和意向。福建丘树尧“胸中成竹千竿少,笔上生花一梦多”“胸中成竹”语本宋苏轼“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联中翻叠为今纵有千竿也觉得不够,还要继续追求。
借体意象的三要素:存在着异物同构的对等替代和心与物的异质同构效应。
八、创造意象可分为独创意象和非独创意象。
一般采用的意象多是世人熟知的公用意象,无创造意象可言。创造意象最理想的是独创意象。
独创意象是作者观察和想象而创造出来的独特、新奇的意象。如贵州杨家珠(侗族人)《题榕江》的对联:
三宝育英才,笔架流香,笔泻长江江涌浪;
五榕标壮士,马鞍焕彩,马奔大地地生风。
此联中的“笔架流得”属于独创意象,“笔架”(公用意象)是贵州榕江县车江大坝北端的“笔架山”,因酷似笔架而得名。“笔架流得”拟物法构成,此地从汉代以来文人辈出文风昌盛,志壮笔午,中间着一动词“流”字与泻长江递进。此意象在联中与上下文协调。此独创意象起了关联作用。这种有具象性新鲜感的语言,才称为独创意象,与平常的陈述语、推导语、概括语,修饰语都大有区别,别开生面。
非独创性意象,即非自己独特感受而是有所依凭才创造的意象,如林从龙名家撰写《少奇同志百年冥诞》的上联:“大地风来,奇六字冤悲柱析”所谓“大地风来”出自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冤案形成的历史时刻。这也是经过作者创造的产物,也能给人以新鲜感。
此外,还有大量的意象不是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所创造,而是借用他人的常用的意象,如广东教育学院朱帆教授撰写的《席间遇当年红卫兵》律诗劲联:“何妨此夜斟鸡尾,忘却当年砸狗头”。“鸡尾”西方酒名,对外开放之拟物性象征;“砸狗头”为以“文化”相标榜之所谓革命中,极“不文化”之著句语典,成为妇孺皆知的公用性意象。
在艺术创造中以独创性意象和非独创性意象为妙,而公用意象是现成的不新鲜的,只有用得奇巧,引人一振,才算是好的意象。
创造意象,需依据唐王昌龄《诗格》所提出的“用字”“用形”“用气”“用势”“用神”的五个层次,王氏并强调“用事不如用字”“用字不如用形”“用形不如用气”“用气不如用势”“用势不如用神”显然,“用神”是对形迹的超越,只有通过心神的冥会体悟,即“意”的内涵深微而神妙,须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无限深远幽隐而丰富复杂的意念。《易传》里的“立象以尽意”充分强调了“象”表现“意”的特殊功能。明乎此,创象构意时,须深入社会生活,熟悉时事与情,吸收新鲜养料,方能增强意象的活力。湖南光蒋任先生评论周青山的对联“果招金凤驻牛头”借地名煞拍,与上联“欲缚苍龙凭虎胆”相呼应,生动而集中地表现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展现出湘潭人开拓进取豪情壮志,且用现代语写现代事,有文采、有气势意象极妙。
意境
意境就是诗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生活画面的和谐统一。意境以意象为基础,意象有象和意双重内涵。象有直叙之象和象外之象;意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诗词以有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为上乘。司空图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梅尧臣的“状难写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都说明诗的意境之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柳亚子《题屈大夫遗像》后联“水深浪阔蛟龙怒,未敢题诗赠泪罗”。郭沫若赞誉柳亚子是当今屈原,曾写有《今屈原》诗相赠。柳亚子的名为《题屈原像》言外之意是自我画像。内心的炽热爱国之情,已将意外象,言外意,溢于言表。
创造意境有四种基本方法
1、先境而入意或触景生情法。就是先写景,后抒情。缘景生情使得景中有情注情于景。如湖北大学涂怀呈教授的《九宫山云湖夜话》:
嶂围似井月如孤,桌底流萤茶一壶。
说到甲申山变色,满天星斗尽投湖。
先写游览时所见的月、流萤,还写了夜间茶话。由悠闲之景,笔峰陡转入情,一谈到甲申年,李闯王从胜利的高巅跌落到失败的深渊,说来山也变色,群星也投湖,悲痛沉默之至。悠闲之景反衬沉痛之情,反差愈大,触景生情之意境的魅力愈强。
2、入意而后境或融情入景法,即先抒情,再融情入景,以景托情,以景结情。如福建许有信的《应国庆礼赞“沱牌杯”征联》:
国庆人欢,旗如红日歌如海;
时和景泰,酒满金樽月满楼。
起笔以庆祝国庆为抒情主题,上联接着描写万众腾欢的景象,下联摹写千家万户共享升平的自然状态,共同构成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社会画图。意境优美,以景结情。
3、情景交融。字字写景,句句抒情,情中有景,(抒情中有写景)景中寓情(写景中有抒情)。水乳交融,浑成一体。陕西中学高级教师王养龄《题华清池“晚霞亭”联》:“向晚风吹笛,飞霞雨散花”。写的是隆冬时节,日薄西山,凛冽朔风,呼啸刺骨,寒悚心魄。“风吹笛”的阴林凄凉呼之欲出。下联的意境是迥然不同的侧面。夏雨初霁,彩虹当头,云卷霞飞,瑰丽斑谰,此时阵雨初歇,却仍还有细沫散落如花。上下联对此,一冬一夏,一风一雨,配以比拟的动态,景中出情,情由景生,内足抒己,外堪感人、意与境二原质,使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情思与物境有机化合,融彻,晚霞亭的艺术境界,极富有感染力。
4、意在言外。亦称“语近情遥法”。作品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和情感(意蕴)不直接呈现于观赏者面前,其内在的东西、作品的灵魂是统摄外部形式因素的核心。唯使个在的形象和内在的意蕴达到一定的契合,组成优秀的诗篇。唐司空图《二十四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梅圣俞要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明彭辂《诗集自序》:“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清叶燮《原诗内篇》:“言在此而意在彼”。清王国维《人间词论》:“无我之境”。前人的这些论述无不说明意在言外是意境中最高境界。例如傅庚生的《元宵偶成》四句诗的后二句:“捧出一轮光霁月,迎来万里踏歌声”由“霁月”悬空“踏歌”声传,扩展空间,欢娱之情,尽在言外。再如黄冈市市委宋自重《舟中欢庆中共十四大》:
奔涛万里泻川江,浪卷峰飞路正长。
争说夔门天下险,轻舟呼啸过瞿塘。
通过长江天险,烘托出党所走的长期艰苦历程;轻舟而过,暗示更遥远的光明大道。未露一字写十四大,通过航行长江的外形喧宾夺主的与庆十四大的内情叠合,具有言此意彼的无限风味。正是“诗言志”、“诗缘情”情语不直露,用形象来营造意境的好诗。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词中所直接描述的事物,往往只是情思的触发物、触发点,只有在情思中孕育、滋生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才是诗词意境的真正时空天地。诗词意象、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通过情思来冲破时空限制,以一当十、以十寓万,在有限中见出无限。而解读诗词的主要功力,则在于设身处地,激发情思,借情思的冲力,开掘、开拓那难以穷尽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只有用这样的眼光和思路来鉴赏诗词,路子才会越来越宽广。
此外,要构建有精神境界的意境。清袁枚《随园诗话》里有“诗境甚宽,诗情甚活”的论定,不能把“境”理解得太窄。清金圣叹谈意境时说:“境字和景字不同;景字动,境字静;景字在浅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动、静实指审美主体不同的精神状态。只有万事通达,心平气和,凝神观照时,才能得到“境”;如果心浮气燥,心猿意马,精神流动不定,就吸能够见“景”了。艺术的境界,取决于人的精神审美的需要。人有不同的属性和需要,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情景交融,充其量只能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但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马克思语)重要的是社会属性,人在需要自然诗时,更需要社会抒情诗、以满足生理之外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抒写对社会理想需要的喜怒哀乐,激励上进的精神。表现出精神境界的诗。就是心理情趣创造诗的意境。纪实的是实境,表现“心境”的虚境,即“造境”,亦即理想之境。它与作者充满高昂强烈激情的爱国主义、博大崇高的情怀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高格至境。陶铸《致曾志》“心底无私天地宽”,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最富有英雄气概的阳刚之美的社会抒情诗。其审美震撼力、波及力,以及对人类的熏陶和滋养。对生活影响的力度与深度都是一般的诗歌无可伦比的。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杨金亭《瞻仰郑板桥画像》的后半句:
墨洒竹枝存直道,恨凝诗卷刺昏庸。
乌纱一掷余何物,朗朗青天两袖风。
从诗画角度赞其节操,力重千钧的摹写了气节高风、胸怀磊落,掷地有声的意境,读来为之一振。湖南名家王巨农1985年写的《家村杂咏》:
卖罢春来又卖秋,今年柿子大丰收。
筐筐篓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了头。
前三句铺垫。重在写《卖秋》的一派载销繁忙景象。结句笔锋顿转,抓住“阿妹烫头”这一典型意境。极言乡里妹子手里有盈余,也赶洋气时髦,反映党的致富政策,使农妇也风流起来,歌颂之情溢于言外。很多哲理诗的意境,都是以社会变化为基础的,此诗豪不例外。
以上谈到了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的四种方法和以抒情心理流程为主的意境创造,大致上可以说是意境整体建构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模式,现在可经总括起来说,什么样的诗才算有意境?应该说作者把感情色采著在景物上构成境界,含有情意感情,就是有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凡诗人有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或将感情色彩着在景物上,或写出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都是有意境的。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1977年写的《冬日西湖》:
向阳翠柳尚飘丝,岁暮江南摇落迟。
地近苏堤春意早,隔年先发海棠枝。
“观物”以体察逼真的“物境”而写境。寻常景物,由物境冬日早报春,超前夸饰“春意早”,分明染上了诗人望春心切的心境,也写出了景物本身情态——真景物“隔年先发”“随物宛转”“情貌无遗”,引起读者感触气氛的可喜,是有意境的好诗。“摇落迟”著感情色彩于景物。“翠柳”与“海棠”的写景在人耳目,则物境著矣。写情景的诗,如张国光1986的《新疆行》:
在国泱泱朔汉唐,交河遗址接高昌。
辉煌西域文明史,民族英豪姓字香。
“姓字香”是象征性通感手法。主观意识很强的造境。情感浓郁彰著了汉唐大国泱泱之开放精神,关键性是揭示了作者内在心理、情感的历史流程:张骞通西域、班超任西域都护,甘英派到大秦国任职,汉族与西域民族之间文化、美术、音乐、宗教以及生产交接、衣食住行生活用具之交流,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形成与发展,都起了光辉的作用。歌颂了新疆的昨天与今天,感古怀今,于叙事中挥发了情感,神之于心,视境于心,处身于境,张于意而处于身,竞放驰思,深得其情。这样的写情,沁有心脾,则情境著矣。
重在意境的,如大名家茅盾于1942年撰写了一首《桂渝中杂诗赠桂友》:
鱼龙曼衍夸韬略,吞火跳丸寿总戎。
却忆清凉山下路,千红万紫斗春风。
前二句指斥蒋介石玩弄政治把戏而自以为得计,他的僚属如同杂剧小丑(古有杂剧“曼衍”吞火跳丸)竞相表演为其祝寿(1941年蒋介石55岁)。黑暗的政治、丑恶的现实,令诗人怀念起当年的延安之行,“清凉山(在延安市)下路”,象征通向光明与希望的路,反映了情思的起伏,偏重于言志。这样的述事,如出其口,则意境著矣。
上述三例,分别概述了唐王昌龄提出的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写出了物态形似,通过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美学观点,形象与美结合,构成意境。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都是情态与景物结合,所以三境都是意境。王国维大加赞赏:“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此三种之境界”。
三种境界的意境,都应是人与自然、物与我、境与情的统一。客观与主观浑然统一的意境。
意境以感性的自然景物为凭依,但却必须超出感性的个别事物,趋向本质必然的理性内容,司空图的“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环中”。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可言不可言”的两重性,趋向于不确定的概念,趋向于“不可明言之理”,在有限的现象个别的形式中展现本质必然的无限才富深广的内容,因而具有多义性的不可穷尽性。请看四川的一首民歌:
高高山上一株槐,手把栏杆望郎来。
娘问女儿你望啥?我望槐花几时开。
女儿迫不得已,说出功能假信息的谲辞,就是可信不可信的不确定的意境。
但抒情诗词,不管写什么,怎样写,都是一股情感的流动,一阵情绪的波动。楚辞专家文怀沙在“文革”时写过一首七绝:
沙翁敬谢李龟年,无尾乞摇女主前。
九死甘心了江壑,不随鸡犬上青天。
原来是1974年春,有一梨园子弟奉江清之命来招抚文老,文老身陷缧绁已达十年之久,在劫难中仍不屑折腰事权贵,却在每句的第六了位上镶嵌一字,合起来是“龟主江青”,这当然不是一般的游戏之作。具有“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顽强精神,愤然谢绝。这种镶嵌法的层次安排,结构处理手法的运用。却体现出为人的生命律动的自然天成。这首诗的成功,就在于依顺着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动,否则是不能达到这一艺术境界的。
末了,我们选用一首最新的精品诗,略作“意象意境探微”的结束语。这首诗的题目是《购得景德镇黑牡丹花瓶有作》全文只有四句:
墨胎火孕出尘寰,国色天香黑牡丹。
魂系昆仑山上土,景风吹落到人间。
这首诗载于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作者姜兆和(湖北人),他写的这首诗意境优美。先用了间接的有我之境描写心象。先建造独创意象“墨胎火孕”,用了感性的自然景物作凭依,以超出于感性的具体事物,趋向于本质必然的理性内容。接着用非独创性意象“国色天香”,引出“黑牡丹”作正面点题。通过“香”,一下子把黑牡丹花的生物与墨画的“墨牡丹”非生物,介于似与不拟之间、“可言不可言”的两重性中,趋向于不确定的“不可明言之理”,获得了朦胧的意境美。前二句里的“胎、孕、香”都有作者的主观情意注射移入,让客观事物直接脱胎且生香,成为典型的有我之境。后二句先设想花瓶也有“魂”,是事实的虚化意象,简直令人怀疑其有无实体的存在。但它却是“昆仑山上土”这种有“魂”之“土”在“景风”里“吹落到间”。诗人正是在吹落处购得的花瓶,叶未如此直言,却言在意外。妙在通过“以物观物”的手法。即通过有“魂”之“土”(物)去观照“风吹落”下来的物,这种“以物观物”构成了无我之境。情语隐藏不直露,透过形象营造出使人“思而得之”的意境。
此诗风格雄浑,意境宽袤。情笼万里,意涉无痕。驾驭昆仑之巅,飘五洲人间,以摄“魂”之虚,状远销之实。意象的外延,远而近虚若实,不滞不泥,神妙至极矣。荣获世界华人“咏瓷都诗词大赛金奖,则当之无愧矣”。
一、词语的意象学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体。例如当代诗熊鉴《临江仙·谢友人邀从商》末尾:“家贫不必酒盈樽,老僧方入定,幸勿乱敲门。”诗中采用的“敲门”这一词语,是经过了诗人幻想联想而成,它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具体形象,拾妤表达了诗人宁以清贫自守,不追逐名利的主观情感的需要,是主观与客观和谐的统一体。“敲门”这一词语意象,还只专指意象符号,但艺术的意象是心象、想象中的主观形象,且主观情意的意蕴,已超过了词语的实际意义。湖南省班协王和政《与某教授论诗》:“名言非尽名家有,肯吐真情即好诗。”“真情”这个意象,就是强调了主观情意的特殊意义。词语的意象与心迹的意象重合,方是客主统一。
二、意象的三种用法
意象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具体而不抽象,通常有三种用法:
1、诗在字面上的物体称谓。如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的《自嘲》:“四爱诗文书画;一生苦辣酸甜”两句的后八字表达了八种名物称谓。而这种称谓也包括暗喻或明喻的名物化,如福建泉州杨逸民的《杂咏》:似水琴声流泪下;如春诗梦暖胸中“水、月、春、胸”,这些明喻中的物体称谓,都是意象词语。
2、对视觉物体和景象描写。湖南刘凤湘《山乡个体商店》联:“小店路边斜,顾客初来先买笑;闲翁门外坐,主人乍去代收钱”。“买笑”、“代收钱”是所见场面的奇特描写。
3、常用的是比喻比拟语言与含蓄语言(象征、暗示、典故)相互作用,构成人(心)与物异质同构,成为诗歌的基本主题。心物异质同构,是由于客观物与内在生命律动的形态、性质、关联的形式相似(结构相似),从而发生共振、共鸣、认同。如李经纶的《岁月》七绝后二句:“岁岁京华风满路,额头添了鲤鱼纹”。“鲤鱼纹”曲喻暗示诗人曾为中华诗词开创的辛勤,作了心灵化的意象刻铭。
三、意象的艺术特征即人(心理)与物异质同构原理,主要是:
1、事实的虚化:追求者追求的人物、事件、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简直叫人怀疑它是否有实体存在;正是如此,才显得空灵而有象征意味。原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杨植霖迁入北京后,寄赠兰州大学林家英七绝的后二句:“一缕诗心来远路,无声细雨润心扉”、“雨润心扉”虚幻得无迹可寻,而象征味却实足。湖北汉川夏安民的“一张笑脸传暖意,三尺柜台播春风”。“暖意”“春风”都是事实的虚化,可思可说而不可扪捉。
2、意象的空灵: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物体,而是一种心象——类似事件,类似感受的综合、凝聚,虚化成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景,这种心理情景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诗经》里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郁达夫故居在江畔》七绝的后句:“始知郁子文清丽,为有春江洗笔来”。“洗笔”虚拟的象征性意象曾得到郭沫若评价为“不落俗套”。“洗笔”虚构幻影、悟而得神,由江畔文人演化而成空灵意象。非实有其事却达意通情。
意象,当然也是形象,但它不同于视觉听觉直观的形象,是通过心灵感受思而行之的形象。艾青界定为“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好的意象创造,可以超脱实景描写,赋予想象的主观色彩,仍能为人所感知的具象,云南王儒昌《反腐倡廉》:“反腐断脓根,医药岂有医刀快。”刀断病根,角度新、全用了想象。
四、意象群的并置关系。这可简单地概括为两种倾向:
1、相似并置:即表现意义的相似叠加。王俨思的《长沙烈士公园看菊展》七绝后二句:“不向春风输一笑,年年秋日斗寒霜”。以“春风”“秋日”并置,并作相似叠加,以赞菊之内在品质。名家丁芒《随感》:“两脚量天游万里、一肩载月度千关。梦飞弹雨燃心热,神着刀光照胆寒”。每两句都有相似意象叠加,共把战斗体验的情意表现得俏俊挺拔。
2、相反并置:即表现意义的相反性映托。大名家林从龙有一首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七七过卢沟桥》:“烽水卢沟迹已陈,长桥风物焕然新”“陈”摹写过去的时间,“新”描绘今日的空间,两相映衬;“东邻未必妖氛静,忍拂残碑认弹痕”以疑问句写日本彼岸,以陈述句写自我之“认”,促人警醒。且前二句叙述历史性景物,后二句抒发现实性情感,构成第二重映托。
五、意象的时空意蕴,具体分为两种:
1、空间意蕴:从空间角度审视内涵外延的广泛关联。如:
湖南冷水江市匡达人的《书斋》:“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书田”出自宋王迈“书田勤播”种出菽粟,双关味求真。“芝兰生于深林……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世家语》;“心地”(佛家语),言心如大地滋生万物的大地,陷去了“书斋”的内涵,而以外延的“菽粟”、“芝兰”以空间可见之物露之,故称之为横向的空间意蕴。
2、时间意蕴:将夸越不同时间的意象,以展示发生渊源、流变及发展的历史。如神速建吴桑平的《刘少奇诞辰百周年》:“千古奇冤千古泪”“千古”一个无限的时间词。前一个“千古”表示发生的冤案是史无前例的,含有一炮轰击,坐六字狱负辱蒙冤之深;后一个“千古”流变为人民永远怀念之切,悲痛至极。
六、意象形态
意象形态的基本思路——词语是表情过意的,其艺术方式可分为三种:1、直抒胸臆,2、融情于景,3、比兴寄托。后二者情意较隐在,但还不等于“无我之境”。依照王国维的见解:“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简单地说:“以我观物”就是带着“自我”的正在兴发的情志意理去观看事物,势必发生主观情意向客观事物的注射移入,即产生移情于物,使客观事物直接点明悲哀喜乐;或间接地改变状态、性质或关系,染上观看者的倾向和情调,有如“风急天高云啸哀”。1987年熊东段《书感》“乾坤偌大能容我,拥抱东风到白头”“云啸哀”与“我拥抱东风到白头”都直接地点明了“我”的情意色彩。意象也有间接因缘;“枯藤老树昏鸦”。田汉1942年《题徐悲鸿作猫图》七绝后二句:“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悟悲鸿写怒猫。”“枯、老、昏、怒”都含有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间接地渗透着“我”的感情色彩。以上都以我观物带着自己的主观情意去观察事物,形成了有我之境。
“以物观物”的两个“物”——后者指客观事物,前者指主观“物化心态”去观察事物。物化心态的本质特征有二:
1、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置功名、利禄、富贵、权势于度外、弃个人祸福、穷通、得失、成败于不顾。用此种虚静心态观照事物,成为真正的审美观照。苏轼“虚能了解动。空故纳万境”。自由境界要求通过认清客观规律,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自然和社会,才能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无我之境,就是忘记个人的功利欲望。陶渊明、王维就基本处于这种心态,他们的诗中多为有“无我之境”。诚然,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就是创造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长沙市十七中教师龙非池写《常德招屈亭》一副对联是:
枉渚昔淹回,身窜穷荒空有恨;
鼎城今崛起,魂来乐土不须招。
突出了今日鼎城的繁盛,“魂”自必“来”,遮抑一“招”字,用“不须招”烘云托月;由此也明显地对照上联的“杠渚穷荒”。真正地做到了以鼎城之物而观物也。
2、物化就是忘我。忘与无相通。演员进入角色就是完全忘记了原来的我的对象化状态,物我无界的心态之中,把物当作我,把我当成物,无阻隔而广泛的物我交流。物我同构联想,物我认同组合。无我之境,完全是在这种物我浑化一体的心理状态下创造出来的。物我深化心态就是忘我状态。林则徐少年赶考,其父恐其远行疲累,便背他去进考场,主考官即景索对:“以父作马”,林则徐出口应对:“望子成龙”。主考官赞其才华非凡,连说:“神童、神童”,妙在他们把原来的“父子”变成新的“马龙”。
“无我之境,人唯以静中得之”,就是无我之境必须呈现出自始至终的平静的心态,微妙的体味出幽静的境界。有我之境,适得其反。故是动之静时得之。“有我”之别,原与动静心态有密切关联。
七、意象结构方式——借体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体。它们有两种结合方式。一是意与象的直接对应,即所表达的情志意理直接渗透在所描绘的景物人物之中。相当于直陈其事的“赋”可称为本体意象。另一种是意与象的之间接对应,即所表达的情志意理,并不直接在所描绘的景物人物本身,更多的是间接地涵容在此所隐喻的其它景物人事之中,大至相当于比兴手法,可称之为借体意象。一切比喻、比拟、象征、典故等意象者是借体意象。
借体意象的基本构成三要素,即借体、被借体及其所涵溶的情志意理。在比喻意象中,借体就是喻体。被借体就是被喻体。情志意理就是这个意象的表现意义。即渗透、包蕴、体现在喻体和被喻中的主体情感意念、心态、精神等内在生命动力方面的东西。例如白雉山的对联:“城市面向乡村,齐头并进;工厂支援农业,比翼双飞”上下联前句是被喻体,后句是喻体,是一个复合型的比喻意象,其情志呈示出诗人的惊呼神态和豪万气魄。渗透着盛世的时代精神。再如1992年《广西法制报》胡静怡的下联:“人心有枰,早把党风党纪称在胸怀”。1996年陕西“桂花杯”邱戎华的“桂花奶粉情无价,华夏名牌口有碑”。“上述”“心有枰”“情无价”“口有碑”都喻有一定的情志意理。汉川夏安民的科学种田有一联:“科学犹如猛虎添翼,革新好比骏马奋蹄”者相比,呈现出作者把科学知识当成是致富的阶梯的情志意理。
同样,象征意象的三要素则是象征体被象征体及其表现意义。1998年合肥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迎春征联,马庆友的“幸福果香群手育;文明花美众人浇”全联象征意义就是含蓄地表现改革年代全民奋进而繁荣昌盛的社会景象,表现诗人感物赞时和无限美满愉感。
比拟意象则是拟体、被拟体及其表现意义的三位一体。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她在丛中笑”就包含着三重比拟关系;以“她”称“梅花”,暗拟领袖是一重比拟;以“梅花开放”暗拟领袖哭(二拟)以“花丛簇拥梅花”暗拟民从拥戴领袖,是第三重比拟。此处的梅花、梅花开放、梅花在花丛中开放、是借体拟象;领袖、领袖笑,领袖在群从中笑;则是被借体拟象,而所要表现的情志意理,则是领袖与民众同忧乐的精神风貌。新疆诗人星汉1984年《燕山放峰人》绝句后二句:“春风轻描帘花起,山色泉声入账幕。用拟人法写了放峰人不孤单,谐趣新颖。”
借用典故。无论隐显,都是借古喻今,因为典故意象的借体是古人古事,被借体是今人今事,而内涵则是用典者的情感和意向。福建丘树尧“胸中成竹千竿少,笔上生花一梦多”“胸中成竹”语本宋苏轼“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联中翻叠为今纵有千竿也觉得不够,还要继续追求。
借体意象的三要素:存在着异物同构的对等替代和心与物的异质同构效应。
八、创造意象可分为独创意象和非独创意象。
一般采用的意象多是世人熟知的公用意象,无创造意象可言。创造意象最理想的是独创意象。
独创意象是作者观察和想象而创造出来的独特、新奇的意象。如贵州杨家珠(侗族人)《题榕江》的对联:
三宝育英才,笔架流香,笔泻长江江涌浪;
五榕标壮士,马鞍焕彩,马奔大地地生风。
此联中的“笔架流得”属于独创意象,“笔架”(公用意象)是贵州榕江县车江大坝北端的“笔架山”,因酷似笔架而得名。“笔架流得”拟物法构成,此地从汉代以来文人辈出文风昌盛,志壮笔午,中间着一动词“流”字与泻长江递进。此意象在联中与上下文协调。此独创意象起了关联作用。这种有具象性新鲜感的语言,才称为独创意象,与平常的陈述语、推导语、概括语,修饰语都大有区别,别开生面。
非独创性意象,即非自己独特感受而是有所依凭才创造的意象,如林从龙名家撰写《少奇同志百年冥诞》的上联:“大地风来,奇六字冤悲柱析”所谓“大地风来”出自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冤案形成的历史时刻。这也是经过作者创造的产物,也能给人以新鲜感。
此外,还有大量的意象不是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所创造,而是借用他人的常用的意象,如广东教育学院朱帆教授撰写的《席间遇当年红卫兵》律诗劲联:“何妨此夜斟鸡尾,忘却当年砸狗头”。“鸡尾”西方酒名,对外开放之拟物性象征;“砸狗头”为以“文化”相标榜之所谓革命中,极“不文化”之著句语典,成为妇孺皆知的公用性意象。
在艺术创造中以独创性意象和非独创性意象为妙,而公用意象是现成的不新鲜的,只有用得奇巧,引人一振,才算是好的意象。
创造意象,需依据唐王昌龄《诗格》所提出的“用字”“用形”“用气”“用势”“用神”的五个层次,王氏并强调“用事不如用字”“用字不如用形”“用形不如用气”“用气不如用势”“用势不如用神”显然,“用神”是对形迹的超越,只有通过心神的冥会体悟,即“意”的内涵深微而神妙,须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无限深远幽隐而丰富复杂的意念。《易传》里的“立象以尽意”充分强调了“象”表现“意”的特殊功能。明乎此,创象构意时,须深入社会生活,熟悉时事与情,吸收新鲜养料,方能增强意象的活力。湖南光蒋任先生评论周青山的对联“果招金凤驻牛头”借地名煞拍,与上联“欲缚苍龙凭虎胆”相呼应,生动而集中地表现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展现出湘潭人开拓进取豪情壮志,且用现代语写现代事,有文采、有气势意象极妙。
意境
意境就是诗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生活画面的和谐统一。意境以意象为基础,意象有象和意双重内涵。象有直叙之象和象外之象;意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诗词以有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为上乘。司空图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梅尧臣的“状难写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都说明诗的意境之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柳亚子《题屈大夫遗像》后联“水深浪阔蛟龙怒,未敢题诗赠泪罗”。郭沫若赞誉柳亚子是当今屈原,曾写有《今屈原》诗相赠。柳亚子的名为《题屈原像》言外之意是自我画像。内心的炽热爱国之情,已将意外象,言外意,溢于言表。
创造意境有四种基本方法
1、先境而入意或触景生情法。就是先写景,后抒情。缘景生情使得景中有情注情于景。如湖北大学涂怀呈教授的《九宫山云湖夜话》:
嶂围似井月如孤,桌底流萤茶一壶。
说到甲申山变色,满天星斗尽投湖。
先写游览时所见的月、流萤,还写了夜间茶话。由悠闲之景,笔峰陡转入情,一谈到甲申年,李闯王从胜利的高巅跌落到失败的深渊,说来山也变色,群星也投湖,悲痛沉默之至。悠闲之景反衬沉痛之情,反差愈大,触景生情之意境的魅力愈强。
2、入意而后境或融情入景法,即先抒情,再融情入景,以景托情,以景结情。如福建许有信的《应国庆礼赞“沱牌杯”征联》:
国庆人欢,旗如红日歌如海;
时和景泰,酒满金樽月满楼。
起笔以庆祝国庆为抒情主题,上联接着描写万众腾欢的景象,下联摹写千家万户共享升平的自然状态,共同构成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社会画图。意境优美,以景结情。
3、情景交融。字字写景,句句抒情,情中有景,(抒情中有写景)景中寓情(写景中有抒情)。水乳交融,浑成一体。陕西中学高级教师王养龄《题华清池“晚霞亭”联》:“向晚风吹笛,飞霞雨散花”。写的是隆冬时节,日薄西山,凛冽朔风,呼啸刺骨,寒悚心魄。“风吹笛”的阴林凄凉呼之欲出。下联的意境是迥然不同的侧面。夏雨初霁,彩虹当头,云卷霞飞,瑰丽斑谰,此时阵雨初歇,却仍还有细沫散落如花。上下联对此,一冬一夏,一风一雨,配以比拟的动态,景中出情,情由景生,内足抒己,外堪感人、意与境二原质,使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情思与物境有机化合,融彻,晚霞亭的艺术境界,极富有感染力。
4、意在言外。亦称“语近情遥法”。作品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和情感(意蕴)不直接呈现于观赏者面前,其内在的东西、作品的灵魂是统摄外部形式因素的核心。唯使个在的形象和内在的意蕴达到一定的契合,组成优秀的诗篇。唐司空图《二十四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梅圣俞要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明彭辂《诗集自序》:“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清叶燮《原诗内篇》:“言在此而意在彼”。清王国维《人间词论》:“无我之境”。前人的这些论述无不说明意在言外是意境中最高境界。例如傅庚生的《元宵偶成》四句诗的后二句:“捧出一轮光霁月,迎来万里踏歌声”由“霁月”悬空“踏歌”声传,扩展空间,欢娱之情,尽在言外。再如黄冈市市委宋自重《舟中欢庆中共十四大》:
奔涛万里泻川江,浪卷峰飞路正长。
争说夔门天下险,轻舟呼啸过瞿塘。
通过长江天险,烘托出党所走的长期艰苦历程;轻舟而过,暗示更遥远的光明大道。未露一字写十四大,通过航行长江的外形喧宾夺主的与庆十四大的内情叠合,具有言此意彼的无限风味。正是“诗言志”、“诗缘情”情语不直露,用形象来营造意境的好诗。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词中所直接描述的事物,往往只是情思的触发物、触发点,只有在情思中孕育、滋生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才是诗词意境的真正时空天地。诗词意象、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通过情思来冲破时空限制,以一当十、以十寓万,在有限中见出无限。而解读诗词的主要功力,则在于设身处地,激发情思,借情思的冲力,开掘、开拓那难以穷尽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只有用这样的眼光和思路来鉴赏诗词,路子才会越来越宽广。
此外,要构建有精神境界的意境。清袁枚《随园诗话》里有“诗境甚宽,诗情甚活”的论定,不能把“境”理解得太窄。清金圣叹谈意境时说:“境字和景字不同;景字动,境字静;景字在浅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动、静实指审美主体不同的精神状态。只有万事通达,心平气和,凝神观照时,才能得到“境”;如果心浮气燥,心猿意马,精神流动不定,就吸能够见“景”了。艺术的境界,取决于人的精神审美的需要。人有不同的属性和需要,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情景交融,充其量只能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但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马克思语)重要的是社会属性,人在需要自然诗时,更需要社会抒情诗、以满足生理之外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抒写对社会理想需要的喜怒哀乐,激励上进的精神。表现出精神境界的诗。就是心理情趣创造诗的意境。纪实的是实境,表现“心境”的虚境,即“造境”,亦即理想之境。它与作者充满高昂强烈激情的爱国主义、博大崇高的情怀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高格至境。陶铸《致曾志》“心底无私天地宽”,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最富有英雄气概的阳刚之美的社会抒情诗。其审美震撼力、波及力,以及对人类的熏陶和滋养。对生活影响的力度与深度都是一般的诗歌无可伦比的。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杨金亭《瞻仰郑板桥画像》的后半句:
墨洒竹枝存直道,恨凝诗卷刺昏庸。
乌纱一掷余何物,朗朗青天两袖风。
从诗画角度赞其节操,力重千钧的摹写了气节高风、胸怀磊落,掷地有声的意境,读来为之一振。湖南名家王巨农1985年写的《家村杂咏》:
卖罢春来又卖秋,今年柿子大丰收。
筐筐篓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了头。
前三句铺垫。重在写《卖秋》的一派载销繁忙景象。结句笔锋顿转,抓住“阿妹烫头”这一典型意境。极言乡里妹子手里有盈余,也赶洋气时髦,反映党的致富政策,使农妇也风流起来,歌颂之情溢于言外。很多哲理诗的意境,都是以社会变化为基础的,此诗豪不例外。
以上谈到了情景交融创造意境的四种方法和以抒情心理流程为主的意境创造,大致上可以说是意境整体建构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模式,现在可经总括起来说,什么样的诗才算有意境?应该说作者把感情色采著在景物上构成境界,含有情意感情,就是有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凡诗人有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或将感情色彩着在景物上,或写出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都是有意境的。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1977年写的《冬日西湖》:
向阳翠柳尚飘丝,岁暮江南摇落迟。
地近苏堤春意早,隔年先发海棠枝。
“观物”以体察逼真的“物境”而写境。寻常景物,由物境冬日早报春,超前夸饰“春意早”,分明染上了诗人望春心切的心境,也写出了景物本身情态——真景物“隔年先发”“随物宛转”“情貌无遗”,引起读者感触气氛的可喜,是有意境的好诗。“摇落迟”著感情色彩于景物。“翠柳”与“海棠”的写景在人耳目,则物境著矣。写情景的诗,如张国光1986的《新疆行》:
在国泱泱朔汉唐,交河遗址接高昌。
辉煌西域文明史,民族英豪姓字香。
“姓字香”是象征性通感手法。主观意识很强的造境。情感浓郁彰著了汉唐大国泱泱之开放精神,关键性是揭示了作者内在心理、情感的历史流程:张骞通西域、班超任西域都护,甘英派到大秦国任职,汉族与西域民族之间文化、美术、音乐、宗教以及生产交接、衣食住行生活用具之交流,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形成与发展,都起了光辉的作用。歌颂了新疆的昨天与今天,感古怀今,于叙事中挥发了情感,神之于心,视境于心,处身于境,张于意而处于身,竞放驰思,深得其情。这样的写情,沁有心脾,则情境著矣。
重在意境的,如大名家茅盾于1942年撰写了一首《桂渝中杂诗赠桂友》:
鱼龙曼衍夸韬略,吞火跳丸寿总戎。
却忆清凉山下路,千红万紫斗春风。
前二句指斥蒋介石玩弄政治把戏而自以为得计,他的僚属如同杂剧小丑(古有杂剧“曼衍”吞火跳丸)竞相表演为其祝寿(1941年蒋介石55岁)。黑暗的政治、丑恶的现实,令诗人怀念起当年的延安之行,“清凉山(在延安市)下路”,象征通向光明与希望的路,反映了情思的起伏,偏重于言志。这样的述事,如出其口,则意境著矣。
上述三例,分别概述了唐王昌龄提出的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写出了物态形似,通过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美学观点,形象与美结合,构成意境。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都是情态与景物结合,所以三境都是意境。王国维大加赞赏:“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此三种之境界”。
三种境界的意境,都应是人与自然、物与我、境与情的统一。客观与主观浑然统一的意境。
意境以感性的自然景物为凭依,但却必须超出感性的个别事物,趋向本质必然的理性内容,司空图的“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环中”。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可言不可言”的两重性,趋向于不确定的概念,趋向于“不可明言之理”,在有限的现象个别的形式中展现本质必然的无限才富深广的内容,因而具有多义性的不可穷尽性。请看四川的一首民歌:
高高山上一株槐,手把栏杆望郎来。
娘问女儿你望啥?我望槐花几时开。
女儿迫不得已,说出功能假信息的谲辞,就是可信不可信的不确定的意境。
但抒情诗词,不管写什么,怎样写,都是一股情感的流动,一阵情绪的波动。楚辞专家文怀沙在“文革”时写过一首七绝:
沙翁敬谢李龟年,无尾乞摇女主前。
九死甘心了江壑,不随鸡犬上青天。
原来是1974年春,有一梨园子弟奉江清之命来招抚文老,文老身陷缧绁已达十年之久,在劫难中仍不屑折腰事权贵,却在每句的第六了位上镶嵌一字,合起来是“龟主江青”,这当然不是一般的游戏之作。具有“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顽强精神,愤然谢绝。这种镶嵌法的层次安排,结构处理手法的运用。却体现出为人的生命律动的自然天成。这首诗的成功,就在于依顺着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动,否则是不能达到这一艺术境界的。
末了,我们选用一首最新的精品诗,略作“意象意境探微”的结束语。这首诗的题目是《购得景德镇黑牡丹花瓶有作》全文只有四句:
墨胎火孕出尘寰,国色天香黑牡丹。
魂系昆仑山上土,景风吹落到人间。
这首诗载于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作者姜兆和(湖北人),他写的这首诗意境优美。先用了间接的有我之境描写心象。先建造独创意象“墨胎火孕”,用了感性的自然景物作凭依,以超出于感性的具体事物,趋向于本质必然的理性内容。接着用非独创性意象“国色天香”,引出“黑牡丹”作正面点题。通过“香”,一下子把黑牡丹花的生物与墨画的“墨牡丹”非生物,介于似与不拟之间、“可言不可言”的两重性中,趋向于不确定的“不可明言之理”,获得了朦胧的意境美。前二句里的“胎、孕、香”都有作者的主观情意注射移入,让客观事物直接脱胎且生香,成为典型的有我之境。后二句先设想花瓶也有“魂”,是事实的虚化意象,简直令人怀疑其有无实体的存在。但它却是“昆仑山上土”这种有“魂”之“土”在“景风”里“吹落到间”。诗人正是在吹落处购得的花瓶,叶未如此直言,却言在意外。妙在通过“以物观物”的手法。即通过有“魂”之“土”(物)去观照“风吹落”下来的物,这种“以物观物”构成了无我之境。情语隐藏不直露,透过形象营造出使人“思而得之”的意境。
此诗风格雄浑,意境宽袤。情笼万里,意涉无痕。驾驭昆仑之巅,飘五洲人间,以摄“魂”之虚,状远销之实。意象的外延,远而近虚若实,不滞不泥,神妙至极矣。荣获世界华人“咏瓷都诗词大赛金奖,则当之无愧矣”。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