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分为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
A、顺叙:顺叙也称正叙。是常见的记叙方式。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顺叙作用: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时间从“暮从碧山下”到“曲尽河星稀”
李商隐《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时间从旁晚到深夜
B、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在今日送严公的叙述中插叙了“昨夜月同行”的回忆,对“惜别”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C、补叙:也叫追叙,是对前边说的人或事所作的补充交代。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结构完整,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尾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补叙了从白帝到江陵一日还的情景。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遇赦放还”的欢快喜悦的心情。
D、倒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情节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 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2)、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简单地说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景。
描写的种类按照其分类的原则不同有多种。介绍常用的如下:
A、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它是最主要的描写手段,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或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第一句为正面描写寺高,其余三句侧面描写寺高。B、细描与白描:
细描 :也称工笔。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长篇中常用。白描:也叫粗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粗描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描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粗描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细描
C、实写与虚写:实写是对现实客观事、物进行描写。虚写是对通过联想、想象、幻想而产生的虚拟的事、物进行描写。虚与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直接为实,间接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将来为虚;具象为实,抽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动者为实,静者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是诗词常用的重要描写手法:虚实结合: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实景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虚景
化虚为实:将抽象化为具象,以实写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用形象说话。 化实为虚:与上相反,以虚写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D、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态描写:动态描写法,是指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一是对静物所作的动态(包括比拟动态)描写。动态描写赋予客观事物以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以克服形象的单调性,丰富形象的多样性,达到更好地表现事物,更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动静在诗词描写上的运用:
化静为动:静态景物以动态写之,一般与拟人结合:“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化动为静:动态景物以静态写之:“余霞散成绮(化静为动),澄江静如练(化动为静)”、“遥看瀑布挂前川”。
以动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以静衬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以动衬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动静结合:句内:“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全篇: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动中有静,主写动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静中有动,主写静景
E、点与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绝句两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总写春景 面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具体写 点 《赠孟浩然》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首句点题,直抒胸臆。次句“风流天下闻”对孟浩然作概括性描写属于“面”。中间两联对“风流”作具体的描写,属于“点”。尾联结题。 题外话:从这首诗,我们能学习到律诗的写法之一:首联点题并作概括性描写,中两联作具体的描写,尾联结题。宋人学唐诗,效果不咋的,瞎整的名堂却甚多,如上节课提到的上半写景下半抒情议论、中间两联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议论等。上述两首诗也对宋人所谓的“起承转合”作出了无情的嘲笑。这个问题以后再详细讲。(3)、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诗词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A、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它常常用于抒发强烈的、质朴的情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B、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法相对,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要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引人联想。运用间接抒情法抒情,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常见的间接抒情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等。
叙事抒情: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可以是先写景后抒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也可以先抒情后写景:
《横江词六首(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中间设问,承上(庭闱)启下(何处)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登九峰楼寄张祜》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更推崇的是情景交融:如上面的杜甫《绝句两首(其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托物言志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一般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表面写石灰,实则是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题外话: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有无“寄托”是咏物诗的分水岭。 “寄托”就是“托物言志”的意思。
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极力渲染出昔日的热闹繁华,“只今惟有鹧鸪飞”为眼前景,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题外话:这首诗也是不按照“起承转合”来写的。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诗与前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春景,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不变的西江月与新杨柳、菱歌对比,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前诗的对比是古今景物的对比,而这首诗对比的景物都是眼前景(今景)。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主题思想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诗词是讲究形象思维的,这在《丰富的形象》那节课中已经讲过。因此,诗词的议论必须以形象为载体,用形象来说话(议论、说理)。没有形象的纯议论的诗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词。
A、借助形象议论:“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祸福回还车轮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次韵子由岐下诗·鱼》 苏东坡
湖上移鱼子,初生不畏人。
自从识钩饵,欲见更无因。
B、就形象本身展开议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外话: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里说:“郊寒岛瘦,元轻白俗。”。从上面举例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最有名的两首诗就是学自被他嘲笑为“白俗”的白居易的。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C、循事理结合形象而议论,并由此及彼,联类相生: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3、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多,难以尽数,有些又与修辞、表达手法重复。最常用的如下:<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首联的“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为下半首抒情作引。“悲秋”承上启下。登台点题。这又是登高类诗的写法之一。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比较。(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章法结构)
②衬托。与描写中的正侧面等描写类似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可以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杜甫《喜雨》),哀景衬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杜甫《登高》也是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则为哀景衬喜情:“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③对比。最常用常见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桃花人面
④用典。与修辞重
分用事与化用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
⑤象征。咏物诗常用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手法与衬托类似
杜牧《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⑦虚实相生。与描写重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是欲扬先抑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手法通常不是单独使用而是联合使用的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分为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
A、顺叙:顺叙也称正叙。是常见的记叙方式。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顺叙作用: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时间从“暮从碧山下”到“曲尽河星稀”
李商隐《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时间从旁晚到深夜
B、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在今日送严公的叙述中插叙了“昨夜月同行”的回忆,对“惜别”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C、补叙:也叫追叙,是对前边说的人或事所作的补充交代。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结构完整,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尾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补叙了从白帝到江陵一日还的情景。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遇赦放还”的欢快喜悦的心情。
D、倒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情节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 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2)、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简单地说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景。
描写的种类按照其分类的原则不同有多种。介绍常用的如下:
A、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它是最主要的描写手段,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或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第一句为正面描写寺高,其余三句侧面描写寺高。B、细描与白描:
细描 :也称工笔。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长篇中常用。白描:也叫粗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粗描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描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粗描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细描
C、实写与虚写:实写是对现实客观事、物进行描写。虚写是对通过联想、想象、幻想而产生的虚拟的事、物进行描写。虚与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直接为实,间接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将来为虚;具象为实,抽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动者为实,静者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是诗词常用的重要描写手法:虚实结合: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实景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虚景
化虚为实:将抽象化为具象,以实写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用形象说话。 化实为虚:与上相反,以虚写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D、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态描写:动态描写法,是指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一是对静物所作的动态(包括比拟动态)描写。动态描写赋予客观事物以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以克服形象的单调性,丰富形象的多样性,达到更好地表现事物,更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动静在诗词描写上的运用:
化静为动:静态景物以动态写之,一般与拟人结合:“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化动为静:动态景物以静态写之:“余霞散成绮(化静为动),澄江静如练(化动为静)”、“遥看瀑布挂前川”。
以动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静,但余钟磬音。”、“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以静衬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以动衬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动静结合:句内:“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全篇: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动中有静,主写动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静中有动,主写静景
E、点与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绝句两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总写春景 面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具体写 点 《赠孟浩然》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首句点题,直抒胸臆。次句“风流天下闻”对孟浩然作概括性描写属于“面”。中间两联对“风流”作具体的描写,属于“点”。尾联结题。 题外话:从这首诗,我们能学习到律诗的写法之一:首联点题并作概括性描写,中两联作具体的描写,尾联结题。宋人学唐诗,效果不咋的,瞎整的名堂却甚多,如上节课提到的上半写景下半抒情议论、中间两联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议论等。上述两首诗也对宋人所谓的“起承转合”作出了无情的嘲笑。这个问题以后再详细讲。(3)、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诗词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A、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它常常用于抒发强烈的、质朴的情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B、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法相对,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要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引人联想。运用间接抒情法抒情,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常见的间接抒情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等。
叙事抒情: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可以是先写景后抒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也可以先抒情后写景:
《横江词六首(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中间设问,承上(庭闱)启下(何处)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登九峰楼寄张祜》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更推崇的是情景交融:如上面的杜甫《绝句两首(其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物抒情:也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托物言志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一般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表面写石灰,实则是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
题外话: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有无“寄托”是咏物诗的分水岭。 “寄托”就是“托物言志”的意思。
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极力渲染出昔日的热闹繁华,“只今惟有鹧鸪飞”为眼前景,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题外话:这首诗也是不按照“起承转合”来写的。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诗与前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春景,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不变的西江月与新杨柳、菱歌对比,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前诗的对比是古今景物的对比,而这首诗对比的景物都是眼前景(今景)。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主题思想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诗词是讲究形象思维的,这在《丰富的形象》那节课中已经讲过。因此,诗词的议论必须以形象为载体,用形象来说话(议论、说理)。没有形象的纯议论的诗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词。
A、借助形象议论:“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祸福回还车轮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次韵子由岐下诗·鱼》 苏东坡
湖上移鱼子,初生不畏人。
自从识钩饵,欲见更无因。
B、就形象本身展开议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外话: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里说:“郊寒岛瘦,元轻白俗。”。从上面举例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最有名的两首诗就是学自被他嘲笑为“白俗”的白居易的。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C、循事理结合形象而议论,并由此及彼,联类相生: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3、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多,难以尽数,有些又与修辞、表达手法重复。最常用的如下:<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首联的“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为下半首抒情作引。“悲秋”承上启下。登台点题。这又是登高类诗的写法之一。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比较。(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章法结构)
②衬托。与描写中的正侧面等描写类似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可以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杜甫《喜雨》),哀景衬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杜甫《登高》也是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则为哀景衬喜情:“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③对比。最常用常见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桃花人面
④用典。与修辞重
分用事与化用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
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
⑤象征。咏物诗常用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手法与衬托类似
杜牧《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⑦虚实相生。与描写重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是欲扬先抑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手法通常不是单独使用而是联合使用的
PR
この記事にコメントする